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4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对前牙开(牙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形态进行测量分析,探讨前牙开(牙合)患者与正常覆(牙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20年8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前牙开(牙合)患者54例(前牙(牙合)开组)和正常覆(牙合)患者54例(正常覆(牙合)组),对其拍摄的颌面部CBCT图像使用多平面重建技术重建颞下颌关节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使用Ka-melchuk法测量颞下颌关节上、后、前间隙,根据髁突骨质情况将髁突形态分为正常型与异常型2类,对前牙开(牙合)组和正常覆(牙合)组进行关节间隙及髁突形态的统计学分析。将前牙开(牙合)组根据开(牙合)的程度分为3个亚组:(1)Ⅰ°开(牙合)组(开(牙合)距离<3 mm);(2)Ⅱ°开(牙合)组(3 mm≤开(牙合)距离≤5 mm);(3)Ⅲ°开(牙合)组(开(牙合)距离>5 mm),比较3个亚组间关节间隙的差异。结果前牙(牙合)开组与正常覆(牙合)组相比,颞下颌关节前、上间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后间隙显著增宽(P<0.01);前牙开(牙合)组髁突骨质异常占52.8%,正常覆(牙合)组骨质异常占21.3%,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Ⅰ°和Ⅱ°前牙开(牙合)患者相比,Ⅲ°前牙开(牙合)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更靠前(P<0.05)。结论前牙开(牙合)患者的髁突在关节窝内位置更加靠前、髁突骨质异常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
3.
4.
分形分析是一门运用非线性数学进行形态分析的方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口腔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分形作为一种骨微结构的分析方法,开始运用于口腔医学各分支学科中。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分形在口腔种植科、口腔颌面外科、牙体牙髓病科的颌骨骨结构分形分析的主要研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基于口腔颌面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的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后根分叉病变(furcation involvement,FI)的分类,为根分叉病变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的163例患者的164颗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后根分叉病变的CBCT影像资料。根据患牙牙周及根尖周骨吸收的形态和范围,髓室底和根管侧壁剩余牙本质的厚度,结合患者全口其他牙情况,将根分叉病变分为牙周来源、根尖周来源、穿孔性因素及混合来源;并对根尖周来源根分叉病变患牙的根管充填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164颗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后根分叉病变患牙中,根尖周来源的根分叉病变最多,占41.5%,其次是混合来源,占26.2%,穿孔性因素占18.3%,牙周来源占14.0%。68例根尖周来源的根分叉病变患牙中,CBCT图像显示48.5%的患牙根充良好,44.1%的患牙根充不全,7.4%的患牙超填。43例混合来源的根分叉病变患牙中,同时存在牙周来源和根尖周来源的患牙最多,占72.1%。结论 CBCT可对根分叉病变进行细致的评价并进行分类,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腮腺区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例腮腺恶性淋巴瘤病例,回顾总结其临床特征,CT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T表现包括病灶的数目、大小、边界、密度和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所有病例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进行病理学分型,并通过Ki-67进行肿瘤细胞增殖分析.结果:本研究中20例恶性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中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l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9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8例,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2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1例.CT图像上,MALT多表现为边界不清晰(7/9);有6例呈沿腮腺轮廓塑形性生长(6/9),密度不均匀8例(8/9);DLBCL: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结节影(7/8),可为单发(4/8)或多发(4/8),密度均匀(4/8)或不均匀(4/8).20例中14例伴有淋巴结肿大.20例患者Ki-67(+)分布于20%~90%,4例DLBCL的Ki-67(+)大于50%.结论:腮腺恶性淋巴瘤多表现为MALT或DLBCL,这两类恶性淋巴瘤在螺旋CT上均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下颌骨骨密度的改变,探讨下颌骨骨密度改变与全身骨密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加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A组)、40名非骨质疏松症老年志愿者(B组)和40名青年健康志愿者(C组)摄取标准化数字曲面体层X线片;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对标准化数字曲面体层X线片的下颌骨下缘皮质骨厚度、曲面体层下颌指数、牙槽骨骨密度、牙槽骨骨高度进行测量.使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测量腰椎及髋关节骨密度.结果 A组下颌骨下缘皮质骨厚度(3.57±0.82)与全身骨密度显著相关(P<0.05).A组与C组标准化数字曲面体层X线片测量指标(下颌骨下缘皮质骨厚度、曲面体层下颌指数、牙槽骨骨密度、牙槽骨骨高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下颌骨下缘皮质骨厚度(3.57±0.82)与曲面体层下颌指数(0.29±0.06)与B组(下颌骨下缘皮质骨厚度:4.07±0.75,曲面体层下颌指数:0.32±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牙槽骨骨密度(105.40±20.48)与牙槽骨骨高度(10.42±1.82)与C组(牙槽骨骨密度:117.10±22.23,牙槽骨骨高度:11.69±1.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下颌骨下缘皮质骨丢失明显,骨质疏松症对健康牙槽骨没有显著影响,其牙槽骨骨丢失主要为一种增龄性改变.  相似文献   
9.
背景:埋伏牙会造成恒牙的异位,咬紊乱并影响美观和咀嚼功能。而清晰的影像评价是正确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颌骨内埋伏牙进行术前定位评估。方法:23例埋伏牙患者使用传统平片和螺旋CT进行术前检查。螺旋CT横断面扫描后应用表面阴影遮盖技术和多平面重建技术对埋伏牙进行三维重建。分别通过传统平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对埋伏牙进行术前评估。所有埋伏牙最终经外科拔除证实,分别计算平片和螺旋CT诊断的准确性。结果与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清楚呈现埋伏牙的位置,形状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传统平片和螺旋CT对埋伏牙位置评估的准确性分别是37.0%和100%,对牙根弯曲诊断的准确性为44.4%和88.9%。结果表明,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楚显示颌骨内埋伏牙的位置,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制定个性化,恰当的口腔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背景:埋伏牙会造成恒牙的异位,咬牙合紊乱并影响美观和咀嚼功能.而清晰的影像评价是正确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颌骨内埋伏牙进行术前定位评估.方法:23例埋伏牙患者使用传统平片和螺旋CT进行术前检查.螺旋CT横断面扫描后应用表面阴影遮盖技术和多平面重建技术对埋伏牙进行三维重建.分别通过传统平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对埋伏牙进行术前评估.所有埋伏牙最终经外科拔除证实,分别计算平片和螺旋CT诊断的准确性.结果与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清楚呈现埋伏牙的位置,形状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传统平片和螺旋CT对埋伏牙位置评估的准确性分别是37.0%和100%,对牙根弯曲诊断的准确性为44.4%和88.9%.结果表明,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楚显示颌骨内埋伏牙的位置,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制定个性化,恰当的口腔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