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2.
邱春华  韩盛玺  张志宏  杨靖逸 《西部医学》2009,21(10):1681-1684
目的评估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及短期(3个月)预后。方法应用MELD评分、CTP分肝硬化的CT分级分别对8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评分及分级,比较不同MELD评分组、CTP分级组及CT组患者3个月的病死率及不同评价系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3例患者在3个月内死亡。随着MELD、△MELD、CTP分级及CT分级的增加,患者的病死率逐渐升高,死亡组与出院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ELD评果与CT分级结果的比较具有一致性,存在着对应关系。肝硬化CT分级与肝功能CTP分级的严重程度存在着对系,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MELD模型与CTP分级和CT分级均能较好的评价失代偿期肝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及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线钡餐造影诊断婴幼儿期肥厚性幽门狭窄(IHPS)的临床意义。方法:时40例患儿通过X线钡餐造影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对比,探讨X线钡餐造影对婴幼儿期肥厚性幽门狭窄诊断价值度。结果:40例患儿中X线钡餐造影诊断结果:34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2例胃食管返流,1例胃扭转,均与手术相符,诊断符合率100%。1例幽门痉挛,经临床保守治疗痊愈得到证实。2例幽门前瓣膜误诊为先天性肥厚性出门狭窄(2/40),误诊率5.0%,手术后得到证实。结论:X线钡餐造影是诊断IHPS的一种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螺旋CT在神经导航中的扫描方法及扫描要求。方法:应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plus4型螺旋CT扫描机,导航系统系BrainIAB公司生产的、VV2型导航系统,对10例病人行CT扫描后经导航系统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结果:本组10例病人CT扫描均清楚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能够满足神经导航术前影像要求。结论:CT是神经导航中所依赖的一种重要影像检查手段,恰当的CT扫描技术是神经导航系统进行导航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团注试验法(test bolus,TB)和自动跟踪触发(bolus tracking,BT)技术在双源CT双能量肺血管成像中成像质量有无区别。方法选取我院疑诊肺动脉栓塞患者50例,按扫描延迟时间随机分为TB组和BT组,每组25例。TB组预先以5ml/s的速率静脉团注20ml碘普罗胺(370mgI/ml),紧跟着以相同速率团注20ml生理盐水,用Dynamic软件测试造影剂达到峰值的时间,然后按测试值进行延迟。BT组动态监测肺动脉干,触发阈值设为100Hu。所有患者均以5ml/s的速率静脉团注70ml碘普罗胺(370mgI/ml),跟以相同速率团注20ml生理盐水。将采集数据传至工作站,由两名影像副主任医师对肺循环不同部位(肺动脉干、左肺动脉主干、右肺动脉主干、肺实质)的增强CT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两种方法肺循环不同部位的影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B法和BT法在扫描延迟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肺血管成像采用TB法和BT法均能取得满意的CT图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平静呼吸吸气末屏气(组)A与过度换气呼气末屏气(组)B的比较,找出既能增加屏气时间,又能减少层面差异的方法。方法选胸腹部CT检查的病人(志愿者),进行呼吸训练,用秒表测量A组与B组的屏气时间;两组病例均做常规螺旋CT扫描,选取一定层面做一次扫描,记录其与螺旋CT扫描图像中相同层面的床位差为层面差。结果两组屏气时间男性有显著差异(P<0.001,t=6.317),女性亦有显著差异(P<0.001,t=12.98)。层面差异测量,两组比较胸部有显著差异(P<0.001,t=5.662),上中腹部有显著差异(P<0.001,t=5.548)A组胸部和上中腹部之间无显著差异(P>0.2,t=1.073)B组。,胸部和上中腹部之间无显著差(P>0.5,t=0.4979)。结论B组屏气时间比A组明显增加,两组屏气的时间男性大于女性,两组屏气时间增加率男性小于女性。同层扫描可重复性的呼吸控制方法,组优于A组。B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3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三维成像(3D-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有病例均完成多层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显示(VR)和薄层块最大密度投影(MIP),并对照手术或介入栓塞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A共发现24例28个动脉瘤,其中22例为单个动脉瘤,2例为两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7mm,最大35mm。MS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及其动脉瘤与临近血管分支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23例与手术/DSA结果一致。结论: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部分取代DSA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管电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低体质指数患者应用中的利弊,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方法前瞻性纳入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低体质指数胸痛待查患者90例,以单纯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120、100、80 kV管电压成像,比较各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及患者的辐射剂量。结果 A、B、C三组图像质量评价为优良的分别占94.65%、93.37%和95.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平均有效剂量分别为(14.18±3.72)、(8.53±2.35)和(3.12±1.78)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恰当的管电压对低体质指数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可以保证图像质量并显著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DSCF)扫描在肾脏移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肾脏移植术后行DSCT多期增强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并对所得图像数据在西门子工作站中进行后处理。结果:所有病例均完成检查,满意显示移植术后肾动脉、输尿管及肾实质结构。8例显示移植肾动脉吻合口狭窄,5例显示皮髓分界模糊,2例显示移植肾边缘毛糙,肾周间隙模糊,1例显示移植肾输尿管一肾盂管壁增厚,上述病例中10例显示肾脏强化异常,7例显示肾脏功能异常;其余25例肾脏强化程度正常,肾血管无狭窄。结论:双源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移植肾术后情况的评价及随访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computertomography,DSCT)副鼻窦成像技术的最优剂量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接受副鼻窦检查的成人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六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不同管电压和(或)管电流对不同组病例进行副鼻窦DSCT成像,第1组采用120kV,200mAs;第2组采用120kV,100mAs;第3组采用120kV,50mAs;第4组采用100kV,100mAs;第5组采用100kV,50mAs;第6组采用80kV。100mAs。由2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以双盲法对所有副鼻窦重建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分并取其平均值,对各组的得分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由2名主任医师以双盲法将所有重建图像分为以下3等:①无明显伪影的优质图像;②少许伪影,但不影响诊断;③图像质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对不同组重建图像的质量等级行x2检验。结果:第1~6组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依次为24.97、12.48、6.24、7.49、3.74、3.48mGy。第1~5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组图像质量评分最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5组重建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第6组有16例(16/20)的重建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在副鼻窦DSCT检查中采用恰当的管电流及管电压成像.可以保证图像质量并显著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