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为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TPA)提供显微解剖及临床研究。方法: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汉族成人尸体头颅湿标本15具共30侧,模拟TPA操作步骤进行显微解剖研究。选择临床上适当病例应用TPA显微切除斜坡区占位性病变5例。结果:头颅解剖上以外耳道后上棘为基点,测量其至横-乙状窦转角前缘的距离为(13.78±2.72)mm,至后半规管最后部的距离为(17.82±1.22)mm,至三叉神经压迹距离为(47.33±3.11)mm,至弓状隆起距离为(12.18±1.14)mm,至内耳门后缘的距离为(31.10±1.28)mm,至岩尖的距离为(49.11±2.41)mm;以横-乙状窦转角前缘为基点,测量其至后半规管最后部距离为(14.73±2.74)mm,至三叉神经压迹距离为(59.14±2.01)mm,至弓状隆起距离为(8.25±2.67)mm,至内耳门后缘距离为(36.48±2.73)mm,至岩尖的距离为(60.03±3.66)mm;小脑被牵离岩骨面的最大距离为(13.88±1.04)mm。临床共切除斜坡占位性病变5例,其中1例患者术前有面瘫,术后面瘫加重,另4例患者手术治疗后不适症状消失,且无并发症。结论:利用颞骨岩部体表标记与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指导手术操作;TPA是处理岩斜区病变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大池引流联合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室出血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腰大池引流,并以GCS评分等指标分析两组临床获益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第3天、第7天脑室出血清除率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脑室出血清除时间及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手术后第3天和第7天,两组患者NSE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相对于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3天、第7天,两组患者SF水平均较手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血清S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大池引流联合双侧脑室外引流可缩短脑室出血清除时间,有效改善脑脊液恢复时间,提高脑室出血患者术后恢复率及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3D Slicer软件系统辅助下微创穿刺置管术与开颅血肿显微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n=25)患者采用3D Slicer软件系统辅助下微创穿刺置管术治疗,对照组(n=25)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显微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再出血率及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再出血发生率及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3D Slicer软件系统辅助下微创穿刺置管术与开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而3D Slicer软件系统辅助下微创穿刺置管术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腰大池引流联合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室出血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腰大池引流,并以GCS评分等指标分析两组临床获益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第3天、第7天脑室出血清除率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脑室出血清除时间及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手术后第3天和第7天,两组患者NSE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相对于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3天、第7天,两组患者SF水平均较手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血清S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大池引流联合双侧脑室外引流可缩短脑室出血清除时间,有效改善脑脊液恢复时间,提高脑室出血患者术后恢复率及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靶向长链非编码RNA母系表达基因3(LncRNA MEG3)的过表达重组质粒来转染体外培养的人脑胶质瘤细胞,从而观察其对人脑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qRT-PCR法检测正常脑组织细胞(N)和胶质瘤细胞系U251中LncRNA MEG3 mRNA的表达情况.构建pCI-MEG3真核过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6.
颅内不同部位中小型脑膜瘤32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颅内不同部位中、小型脑膜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32例脑膜瘤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以及病理资料,分析和比较颅内不同部位中、小型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特点.结果 32例肿瘤全切.1例因家庭经济原因于术后6 d自动出院,术后偏瘫1例,其余病人均康复正常生活.术后随访6~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对颅内具有明显占位效应的中、小型脑膜瘤,根据肿瘤不同生长部位的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方法治疗,完全切除肿瘤,多数病人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患者手术情况、影像学特点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19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动脉瘤16例,未破裂动脉瘤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13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影像学特点.术后随访2~18个月,观察两组动脉瘤栓塞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1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两组病例均未发生术中动脉瘤出血事件,术中动脉瘤均完全栓塞、载瘤动脉保护良好,术后均无再出血、无死亡病例,5例(26%)患者并发脑梗死(均为出血性动脉瘤患者).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0±8)个月,18例(95%)复查动脉瘤致密栓塞,1例(5%)动脉瘤复发,再次行血管内治疗,后未出现并发症,随访无复发.随访过程中,患者一般状态平稳,未发生再出血及梗死情况.19例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前交通动脉瘤,其中16例出血患者均行CT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患者行头颈CT血管造影(CTA)发现动脉瘤,并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 血管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安全可行,复发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降低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患者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经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经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经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具有视野开阔、对脑组织牵拉少、距斜坡路径短等优点.结论:经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是处理岩斜区病变较好的手术方式,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个体化手术方式在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2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年龄、血肿大小、意识情况及发病到手术的时间等,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显微手术和锥颅置管外引流术。结果 10例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8例患者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4例患者采用锥颅置管外引流术。术后随访半年,死亡1例,存活的患者根据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进行预后评价,Ⅰ级7例、Ⅱ级10例、Ⅲ级10例、Ⅳ级3例、Ⅴ级1例。结论 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针对性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方式,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个体化手术方式在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2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年龄、血肿大小、意识情况及发病到手术的时间等,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显微手术和锥颅置管外引流术.结果 10例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8例患者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4例患者采用锥颅置管外引流术.术后随访半年,死亡1例,存活的患者根据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进行预后评价,Ⅰ级7例、Ⅱ级10例、Ⅲ级10例、Ⅳ级3例、V级1例.结论 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针对性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方式,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