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占4%~5%[1],临床上较为少见,但因多合并多脏器损伤,病情复杂,易出现漏诊、误治,加之手术处理困难,故术后死亡率高。我院近年收治2例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者,现将手术情况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例1:男,22岁,建筑施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IL-32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与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收集两组的外周血,用TRIzol试剂提取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RNA,分别用real-time PCR与ELISA检测IL-32 mRNA与蛋白的表达,分析肝癌患者IL-32表达水平与AFP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肝癌组患者外周血中IL-32表达在RNA及蛋白质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IL-32表达水平与AFP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83,P<0.05)。 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IL-32表达增高,IL-32可能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灌洗液中CK20m RNA的临床意义以及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9例直肠癌手术患者,利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以上患者腹腔灌洗液中CK20m RNA表达,从而探究CK20m RNA的临床价值以及评价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实用性。结果 10例良性病变腹部手术组患者腹腔灌洗液中CK20m RNA无明显表达。39例结直肠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可见CK20m RNA表达,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总表达率为40.2%(47/117),且术前、术中以及术后CK20m RNA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7例开腹手术组和22例腹腔手术组术前、术中以及术后CK20m RNA阳性表达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安全有效,与开腹手术相比并不增加癌细胞局部种植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空肠袢吻合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统计1984~2007年传统Ⅱ式、Roux-en-Y式、胃空肠袢吻合术3种术式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共451例的早期并发症,并随访10年以上病例3组共136例,按Visick分级对比、99mTc标记的EHIDA测胆汁肠胃反流指数进行评估。结果: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胃空肠袢吻合术0(0/101),传统Ⅱ式2.3%(7/305),Roux-en-Y式2.2%(1/45)。10年以上随访:Visick分级,Ⅲ加Ⅳ级:胃空肠袢吻合术(3/60例)明显少于传统Ⅱ式(11/41例,其中残胃癌1例)(P<0.05)和Roux-en-Y式(3/35例,其中吻合口溃疡穿孔1例)。反流指数Ⅲ度以上:胃空肠袢吻合术(12/60例)明显少于传统Ⅱ式(35/41例,P<0.05)。结论:胃空肠袢吻合术可有效地减少胃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和胆汁肠胃反流,近远期疗效均优于传统Ⅱ式和Roux-en-Y式。  相似文献   
5.
胃癌术后的早期腹腔内化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对预后的影响及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将同期174例胃癌患者分为单纯手术组(n=89)、术后早期腹腔化疗组(n=85),腹腔化疗组分为普通腹腔内化疗组(n=53)、腹腔温热化疗组(n=32)。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早期腹腔内化疗术后5年生存率为63.1%,单纯手术组54.3%;早期腹腔内化疗组复发率为10.4%,单纯手术组复发率为30.3%;腹腔内化疗组肛门排气及进食时间较单纯手术组延长。经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腹腔内化疗组术后各血液指标与单纯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腹腔内化疗组间比较:生存率、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温热化疗组较普通化疗组白细胞明显下降、肛门排气和开始进食时间延长(P〈0.05)。结论:早期行腹腔内化疗能提高胃癌患者的术后生产率,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P-选择素(P—selectin)在感染、创伤、缺血-再灌及休克等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它的生物学行为及其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肝脏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多途径参与的复杂的网络过程。在休克的复苏、严重的肝外伤、肝门阻断的肝切除以及肝移植等过程中均可遭遇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9岁.间断性疼痛3As月,无恶心及呕吐,无腹泻,无不明原因发烧及寒战。于1997年12月1口入院。临床诊断慢性阑尾炎。查体:腹平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脐周任痛阳性,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WllC4·slG/L,N吵IS}Og/L,嗜酸细胞计数队06XD几。尿常规:I;H4.81G/L,酮体(-),粪(-)。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及下消化道钡剂灌肠检查无异常。腹部B超扫描示:在脐右侧偏上腹腔内见19minX25mm低回声影,边界大清晰.似有包膜,内部回声不均匀,透声好,紧邻腹壁。结论:脐旁实性占位。手术见路回盲部SOcm.…  相似文献   
8.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上较为常见,以往对于多发性肝脓肿,因不可能对其一一切开引流,故不能采用手术治疗。此种病例除积极培养病人的抵抗力、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外,别无其他疗法,死亡率50%左右。而对于单个的细菌性肝脓肿,一经诊断确实,即予以切开引流,死亡率在15...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和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治疗方案和1∶2配对研究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腹腔镜组20例(A组)和开腹组40例(B组)。A组:13例行非规则性肝切除术,7例行规则性肝左外叶切除术,无中转手助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B组:患者中,29例行非规则性肝切除术,11例行规则性肝切除术。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禁食时间、术后平均腹腔引流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围手术期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得出,A组的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246.12±234.35)mL明显少于B组(407.08±190.14)mL,差异有显著性(P <0.05);A组的患者术后平均禁食时间(1.81±0.53)d、术后平均腹腔引流时间(3.11±1.36)d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81±2.44)d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两组患者的ALT和AST的数值比较得出,A组患者肝功能恢复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两组患者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癌效果相对安全有效,有助于肝癌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能够提高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方法 选择青海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标准剂量的埃索美拉唑治疗,对照组给予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烧心、反酸、胸痛、咽下困难等症状缓解情况,并统计症状积分变化情况。治疗前后采用SF-36健康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ˉ±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总症状积分(5.26±2.43和6.19±2.84)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17.32±5.04和16.95±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烧心、胸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反酸、咽下困难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均较治疗前好转(均P<0.05);其中观察组躯体疼痛、活力和社会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相对于大剂量奥美拉唑,常规剂量埃索美拉唑能更有效地缓解胃食管反流患者临床症状,此外其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优势,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