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3年11月初,在安徽省和县卓庙乡新景大队大包村,以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Pf)和猴体内的食蟹猴疟原虫(Pc)为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人群疟疾抗体水平。同时用厚血膜法调查原虫率。当用P_f抗原时,抗体阳性率为67.0%,用P抗原为81.9%。0~15岁的低年龄组,前者为41 8%,后者为62.7%。16岁以上用P_f抗原时为82.6%,P_f为92.7%,两者的阳性率都高。该组人群原虫率高达23.0%,其中单纯感染恶性疟者为16.3%,间日疟为5.6%,两者混合感染者为1.1%。调查结果证实:当地近年发生了比较严重的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2.
报告以重复横向调查方法,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人群的疟疾抗体水平,并同时镜检小学生厚血膜中的疟原虫。调查表明,该地区人群的疟疾抗体阳性率逐年上升,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1981年及1982年小学生的原虫阳性率也高于1980年。显示当地疟疾的传播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自1971年来,我们按疟原虫的周期发育及形态变化来分析和考核药物的效果。根据实践体会,兹就松萝酸及甲氧苄氨嘧啶配伍治疗间日疟的临床观察以及中草药对鼠疟原虫的寄生率及原虫周期发育形态变化以判定其抗疟作用的综合指标的观察总结如下。临床研究方法和结果按药物临床验证方案的规定进行观察,血液检查采取厚、薄血膜兼用,以姬氏液染色,计数厚滴血膜六个视野或全片的原虫数,并分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甲苯咪唑驱治鞭虫感染者100例,总剂量1.2和1.6克,虫卵阴转率为92.86%及97.22%,说明本药疗效高,副反应轻微短暂,儿童成人剂量相同,均甚安全,为驱治鞭虫高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6.
本文报道自安徽省和县大包村采集人恶性疟现症病人和带虫者3倒虫血,脱纤维蛋白后,直接进行体外培养。虫体生长良好,到目前为止其中1例培养已达116天,另2例培养达95天,并有配子体出现。实验表明用于起始培养的虫血原虫密度较低仍可培养成功。  相似文献   
7.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对盱眙县两个不同抗疟措施地区的部份中小学生在1986年进行了连续三次的纵向观察。单纯采取现症病人治疗的对照组424例;治疗病人加室内滞留喷洒灭蚊组375人。在6、9及11月各调查一次.结果两组的抗体阳性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月份两组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在其他二次调查中灭蚊组均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在疟疾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中,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好,目前应用亦最多。其荧光抗体制剂一般采用羊抗人IgG,最近国内已开始生产荧光素标记的马抗人IgG。本组在用羊抗人IgG进行疟疾血清学调查的同时,以马抗人及羊抗人两种荧光抗体用于疟疾流行区的人群,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980~1981年,应用IFAT法调查昆山、句容、沭阳县各一个大队中人群的间日疟抗体水平,抗体阳性率昆山最低,沭阳最高。三个乡疟疾年发病率,昆山、句容基本保持较低水平,而沭阳明显为高。且年发病率与荧抗阳性率两者有相一致的趋势。说明在所检测地区的人群中,间日疟在继续传播。其中沭阳1981年传播期末人群的荧抗阳性率显著高于1980年,说明朱庄大队人群的疟疾感染率趋于上升。  相似文献   
10.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考核疟疾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对江苏省两个采取不同抗疟措施地区的人群在1982年间进行了连续4次的纵向观察。单纯采取现症病人治疗措施的对照组178例,治疗病人加上室内滞留喷洒与孳生地灭蚊的灭蚊组182例。在措施期间的3、6、8及10月各调查1次。结果,两组的抗体阳性率与几何平均倒数滴度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3月份两组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在其他三次调查中,灭蚊组均低于对照组,4~15岁年龄组尤明显。提示药物治疗加灭蚊对控制疟疾的效果较好。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的结果与疟原虫调查及随访结果相符,而低年龄组的血清学资料较易反映这一变化。同时证明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可用于评价抗疟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