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月舟 《海南医学》2005,16(11):66-67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临床轻重分型及相应的治疗方法而得到的不同效果。方法对127例t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出院时Ⅰ型良好率达100%(43/43)。Ⅱ型良好率88.1%(59/67)、致残率11.9%(8/67)、死亡率0%(0/67)。Ⅲ型良好率29.4%(5/17)、致残率47.1%(8/17)、死亡率23.5%(4/17)。结论tSAH病人根据是否合并其他颅脑外伤及其轻重性、以及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法而得到的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对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置入,无需透视帮助即可拧入螺钉和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0例,颈椎外伤伴有急性椎间盘突出症18例,外伤性颈椎不稳10例,43例患者接受单节段固定,22例患者为双节段固定,3例患者为三节段固定。本组随访4-36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了32.5%,经过术前和术后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颈椎的前弯角度较术前变化率为125.9%,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显著差异性(P<0.01);未见颈椎间不融合病例。结论PCB系统在临床应用中不仅有助于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并且有助于长期维持,提高了椎间融合率和颈椎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慢性硬膜下血肿31例钻孔引流术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3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钻孔引流治疗及并发症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 3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均行钻孔引流术。结果 治愈27例(87.1%),无一例死亡,有5例大量颅内积气(含1例张力性气颅),血肿复发1例,急性硬膜外血肿2例,脑内血肿1例,脑脊液漏3例,癫痫发作或精神障碍4例。122k除张力性气颅、血肿复发及1例急性硬膜外血肿再次手术外,其他病人在7~21天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 钻孔引流术是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我们必须重视钻孔引流术的并发痒.并积极做好预防及治疗工作.以至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胫骨平台骨折微创治疗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月舟  徐耀增 《海南医学》2010,21(23):64-65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42例因外伤致胫骨平台骨折按Schatzker分类法:Ⅰ型5例,Ⅱ型8例,Ⅲ型7例,Ⅳ型7例,Ⅴ型9例,Ⅵ型6例,分别进行不同微创手术治疗。结果本组42例随访,随访时间11-26个月,平均18.5个月,全部骨折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个月;无一例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及骨筋膜综合征发生。疗效按HSS评分:优28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治疗应以有限切开、间接复位、生物学固定代替传统方法治疗,微创治疗是胫骨平台骨折最重要、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杨月舟  李占宝 《中原医刊》2007,34(17):29-30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特征和不同治疗方法的区别。方法对16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或手术切开内固定,并对优良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6个月。手法整复踝关节骨折共67例,其中,单踝骨折优良率91.6%,双踝骨折优良率80.0%,三踝骨折优良率44.4%,合并下胫腓分离的优良率25.0%。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95例,其中,单踝骨折优良率95.0%,双踝骨折优良率96.1%,三踝骨折优良率93.3%,合并下胫腓分离的优良率88.9%。结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关键是恢复关节的正确位置关系,只有精确的复位,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无移位的单踝、双踝非手术治疗优良率较好,而不稳定的双踝、三踝骨折或胫腓分离的骨折应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表明,颈椎一体化前路钢板融合器比现行钢板和融合器具有更多理论上的优势。但是目前有关其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国内尚无文献报道。 目的:观察与评价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置入后的生物力学特征。 方法:采集6具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分为5组进行测试,即正常组、椎间盘摘除组、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固定组、CBK融合器固定组及CBK融合器+Secuplate钢板联合固定组,以C5~6椎间隙为观察对象,进行生物力学实验。 结果与结论:颈椎间盘摘除后,颈椎在各个方向运动加大,刚度及强度等生物力学数值减小,脊柱失稳。与椎间盘摘除组相比,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固定后其强度增加24%,椎体应变减小31%,刚度增加14.3%,位移减小15%(P < 0.05),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对颈椎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说明它能较好地与颈椎的力学环境相匹配。CBK融合器固定后抗后伸及旋转作用相对较小,同椎间盘摘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CBK融合器+Secuplate钢板联合固定组载荷强度和应变过大,与椎间盘摘除组相比其强度增加27%,椎体应变减小38%,刚度增加17%,位移减小17% (P < 0.05),颈椎刚度增大且邻近椎节的运动有增大趋势,将引起力学性能的改变。提示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结合了颈椎前路钢板和融合器生物力学方面的优点,能较好地与颈椎的力学环境相匹配。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表明,颈椎一体化前路钢板融合器比现行钢板和融合器具有更多理论上的优势。但是目前有关其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国内尚无文献报道。目的:观察与评价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置入后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采集6具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分为5组进行测试,即正常组、椎间盘摘除组、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固定组、CBK融合器固定组及CBK融合器+Secuplate钢板联合固定组,以C5~6椎间隙为观察对象,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与结论:颈椎间盘摘除后,颈椎在各个方向运动加大,刚度及强度等生物力学数值减小,脊柱失稳。与椎间盘摘除组相比,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固定后其强度增加24%,椎体应变减小31%,刚度增加14.3%,位移减小15%(P<0.05),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对颈椎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说明它能较好地与颈椎的力学环境相匹配。CBK融合器固定后抗后伸及旋转作用相对较小,同椎间盘摘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BK融合器+Secuplate钢板联合固定组载荷强度和应变过大,与椎间盘摘除组相比其强度增加27%,椎体应变减小38%,刚度增加17%,位移减小17%(P<0.05),颈椎刚度增大且邻近椎节的运动有增大趋势,将引起力学性能的改变。提示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结合了颈椎前路钢板和融合器生物力学方面的优点,能较好地与颈椎的力学环境相匹配。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表明,颈椎一体化前路钢板融合器比现行钢板和融合器具有更多理论上的优势。但是目前有关其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国内尚无文献报道。目的:观察与评价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置入后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采集6具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分为5组进行测试,即正常组、椎间盘摘除组、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固定组、CBK融合器固定组及CBK融合器+Secuplate钢板联合固定组,以C5~6椎间隙为观察对象,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与结论:颈椎间盘摘除后,颈椎在各个方向运动加大,刚度及强度等生物力学数值减小,脊柱失稳。与椎间盘摘除组相比,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固定后其强度增加24%,椎体应变减小31%,刚度增加14.3%,位移减小15%(P〈0.05),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对颈椎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说明它能较好地与颈椎的力学环境相匹配。CBK融合器固定后抗后伸及旋转作用相对较小,同椎间盘摘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BK融合器+Secuplate钢板联合固定组载荷强度和应变过大,与椎间盘摘除组相比其强度增加27%,椎体应变减小38%,刚度增加17%,位移减小17%(P〈0.05),颈椎刚度增大且邻近椎节的运动有增大趋势,将引起力学性能的改变。提示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结合了颈椎前路钢板和融合器生物力学方面的优点,能较好地与颈椎的力学环境相匹配。  相似文献   
9.
左半结肠癌并发梗阻是临床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据统计,约占结肠急症手术的85%。由于其临床特点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临床处理的分歧较多,尤其是手术术式的选择。我院自1991年1月~2006年11月共收治梗阻性左半结肠癌32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的优越性.方法 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置入,无需透视帮助即可拧入螺钉和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6例,颈椎外伤伴有急性椎间盘突出症30例,颈椎骨折脱位(无关节交锁)失稳12例,本组随访4~36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 颈椎间融合率为93.4%,椎间隙高度平均增高31.3%;脊髓型颈椎病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为9.7分,术后评分为12~17分,15.9分,术后改善率为84.9%.外伤后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骨折脱位失稳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为(按Frankle分级):2例A级恢复至B级、1例A级恢复至C级、7例B级恢复至C级、2例B级恢复至D级、16例C级恢复至D级、2例C级恢复至E级、10例D级恢复E级,有2例A级手术前后未有恢复.49例患者接受单节段固定,16例患者为双节段固定,3例患者为三节段固定.结论 在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骨折脱位失稳的治疗中PCB系统显示了在生物力学和临床上的优点,PCB为颈椎前路内固定术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