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石菖蒲与九节菖蒲,不是同科植物,二者有着本质区别,本应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可是至今仍然有许多医生把九节菖蒲当作“优质菖蒲”,捧为“上品”使用。笔者在此将二者进行比较,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绒毛膜上皮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多在水泡状胎块后、流产后及正常分娩之后发生于子宫腔内,而卵巢的原发性绒毛膜上皮癌少见。KLaften氏的188例卵巢恶性肿瘤中只有一例,占0.5%;加藤氏1520例卵巢实性肿瘤中11例,占0.7%;天津医学院690例卵巢实性肿癌中只有1例,占0.1%。我院221例恶性卵巢瘤瘤中有2例,占0.9%。卵巢原发性绒毛膜上皮癌可以是:(1)妊娠性的——起源于卵巢的异位妊娠;(2)非妊娠性的——起源于胚胎残余,畸胎瘤。加藤氏将非妊娠性的卵巢绒毛膜上皮癌分为三型:A型,为单一绒毛膜上皮癌;B型,即A型中混有无性细胞瘤成份;C型,即A型或B型中混有畸胎瘤。卵巢非妊娠性绒毛膜上皮癌极为罕见,文献中仅有44例报道,其中单一型与混合型各占一半。现将我院遇到的两例原发性非妊娠性绒毛膜上皮癌摘要报告如下: 例一×××,女性,9岁。下腹疼痛伴恶心半月余,阴道流血20天。查:右盆腔可触及一包块,上界达脐下二横指,下界达阴道穹隆,包块与子宫相连,活动一致。术前测定尿HCG定量为8万单位/升,但未能确诊。病理:右卵巢肿块11.5×8.5×7cm,表面不平,  相似文献   
3.
勒雪氏病是比较少见的组织细胞病,现将我们遇到的一例尸体剖检报告如下: 病史摘要×××,女,1岁零2个月,云南玉溪人。83年6月29目受凉后发热,三日后先在背部出现红色皮疹,几日后皮疹遍及四肢、躯干及面部。皮疹先为斑丘疹,后发展成水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新生儿存活率增加和日后的健康成长,开展优生优育,我们从新生儿短暂的生活期所发生的病理变化中,寻求与胎儿时期生活环境及分娩前后的条件之间的关系,为增加我国新生儿存活率,提高人口素质作出一份努力.材料和方法本文材料系1956-1984年间,我室进行  相似文献   
5.
消化道溃疡是一种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心理因素在该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是对抗该病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影响该病的主要心理因素是情绪和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处于家庭中心位置的婴幼儿。生病时更因家庭的过分呵护而使种种不良情绪得到强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焦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Fas抗原系统和T淋巴细胞亚群在慢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 [方法 ]提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as抗原、CD3 、CD4 、CD8 ,进行统计学方差分析。共检测 2 5例慢性肝炎患者 ,其中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 1 6例 ,脂肪性肝炎患者 9例。[结果 ]2 5例慢性肝炎患者总的Fas抗原及 1 6例慢性乙型肝炎和 9例脂肪肝患者的Fas抗原阳性率分别为 (4 7.35± 6 .1 4 ) %、(4 8.31± 6 .6 8) %和 (4 7.1 9± 8.71 ) % ,明显高于对照组 (2 5 .0±7.0 7) % ,P均 <0 .0 1 ,有显著性差异。各组慢性肝病之间Fas抗原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组CD3 与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其余均无差异。 [结论 ]慢性肝炎患者 ,包括CHB及脂肪性肝炎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as抗原表达明显增高 ,同时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量 (CD3 )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重视检验前质量控制的体会石宏宴王忠利张萍张丽梅杨明荣赵辉(第二临床学院检验科)(第二临床学院内科)(第二临床学院药剂科)1996年5月上旬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重点实验室管理会议着重强调了检验前质量控制是搞好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质量控制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58岁,因“下腹胀痛”就诊.妇科超声:子宫切面形态正常,大小42 mm×31 mm×44 mm,肌层回声均匀,内膜清晰居中,厚度为3 mm;子宫后方见116 mm×24 nn无回声区,边界清,内可见光带分隔;CDF1于上述无回声区内未见彩色血流信号.超声提示:盆腔囊性包块,考虑输卵管积水.腹腔镜检查;子宫附件未见异常,右侧盆腔腹膜后腊肠样包块,约12 cm×2cm.肾分泌性造影及CT平扫:右肾未显影;左肾积水;盆腔内囊性占位性病变,约72 mm×31 mm.剖腹探查见右肾约指甲大小,右输尿管明显扩张,束端呈囊球状.术后病理:右肾不发育,右侧先天性巨输尿管.  相似文献   
10.
谢双  杨明荣  蔡迁  周厚华  张珍 《西部医学》2023,35(4):609-612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查用于评估电刺激治疗后产后腹直肌分离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2022年1月在我院进行产后6周电刺激治疗的52例腹直肌间距离>2.0 cm的产妇作为治疗组,另选取同期年龄、孕次、生产方式等匹配的产后6周行保守治疗的51例腹直肌间距离>2.0 cm的产妇作为对照组。采用高频超声检查所有产妇的脐上3 cm、脐部、脐下3 cm腹直肌分离间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脐上3 cm、脐部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257、6.448,均P<0.05);静息状态下,治疗组脐上3 cm、脐部腹直肌间距离差值高于对照组(分别t=2.924、3.482,均P<0.05);屈曲状态下,治疗组脐上3 cm、脐部腹直肌间距离差值高于对照组(t=2.094、t=2.504,均P<0.05)。结论 高频超声能够有效显示孕妇产后电刺激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程度和恢复情况,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