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膜间质干细胞移植时机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骨膜间质干细胞异体移植时机。方法 根据骨缺损内纤维组织生长时间的不同,将从大鼠骨膜分离培养的细胞分别分批植入,在植入的第2、3、4和8周时动态观察其成骨量,即骨小梁体积比;另将幼儿骨膜间质干细胞悬液,移植于26例长管状骨干骨折2周后的缺损内,观察骨折临床愈合的时间。结果 大鼠骨缺损后2周以内移植干细胞其骨小梁体积比大,愈合快,2周以后与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异;临床应用9个月内病人骨折缺损愈合15例(57.7%),骨不愈合者11例(42.3%)。结论 大鼠骨缺损2周以内移植干细胞其疗效好,大鼠实验和临床上骨缺损2周以后移植骨膜间质干细胞不能明显促进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2.
儿童脊柱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脊柱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年1月-2003年10月治疗的16岁以下脊柱肿瘤及瘤样病变44例,男27例,女17例;平均9.6岁。良性肿瘤(包括瘤样病变)38例,恶性肿瘤3例,转移瘤3例。疼痛39例,肿块9例,侧弯或斜颈8例,不同程度神经损害14例。18例初诊不确定或与最后诊断不符。发病至确诊时间平均8.5个月。手术治疗17例,化疗10例,放疗8例,手术与化疗1例,手术与放疗2例,放弃治疗3例,观察3例。结果围手术并发症4例。35例获平均5.5年随访。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患儿手术或放疗或化疗后疗效较满意,所有患儿的局部疼痛消失,除1例外,所有患儿神经功能均有改善,3例病变复发再次手术。4例出现后弯畸形。6例恶性肿瘤和转移瘤患儿全部死亡。2例嗜酸性肉芽肿患儿症状消失,病变得到控制。结论对于儿童脊柱肿瘤,根据肿瘤的性质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良性肿瘤与肿瘤样病变预后良好,恶性肿瘤及转移瘤治疗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髋臼骨折分型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按Judet-Letournel分型标准简单骨折33例,复杂骨折6例,手术治疗28例,非手术治疗11例,随访后按M atta临床评分标准评估疗效,并分析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结果:所有病人经过为期1/2~11年随访,临床优良率达84.6%。其中,手术治疗病例优良率为85.7%,保守治疗病例优良率为81.8%。结论:应重视髋臼骨折的早期处理,根据不同的适应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中应注意髋关节后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随机对照的前瞻性方法观察关节周围注射混合药物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酮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中的的止痛效果。方法60例单侧TKA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术前24小时及术后第2天给予塞来昔布(西乐葆)200mg每天2次(术后6小时400mg口服)、氨酚曲马多(及通安)1片每天3次口服,连续使用5d;研究组患者术中膝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10g/L罗哌卡因20ml,吗啡10mg,复方倍他米松(得宝松)1ml,生理盐水80ml),对照组患者没有运用关节周围注射药物。术后首次哌替啶注射6h后视患者疼痛情况再给予相同剂量注射1次。术前、术后分别记录静止与活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58例患者进入统计学分析,其中对照组有2例在术后麻醉师给行静脉镇痛。(1)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研究组术后6、12、24、36、48h静止、运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术后72h静止和运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膝关节活动度:研究组术后第1、2、3天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术后第1、2周膝关节活动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并发症:两组术后没有发现任何因为注射而引起的伤口感染、延期愈合及组织坏死等并发症。结论TKA术中应用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在可以在多模式镇痛方案中起一定作用:减少术后早期静止和活动状态疼痛评分、改善术后早期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小儿寰枢椎脱位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寰枢椎脱位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4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以病史、体征与影象学检查结合的方法作为诊断依据,采用非手术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大部分(29/42)患儿起因于上呼吸道感染与急性扁桃腺炎,所有病例颈椎正侧位及寰枢椎张口位X线照片所见均有异常,绝大部分(38/42)患儿用牵引疗法取得良好效果。结论:小儿头颈部炎症与上呼吸道感染是本症最主要的发病原因;加强对本症的认识,及时进行影象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率,避免误诊;颌枕带牵引或颅骨牵引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硬膜外阻滞(epidural block,EB)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行之有效和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多次EB治疗后,对椎管内局部组织的结构有何影响,已有学者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目的了解EB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否对椎管内局部组织有影响.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非随机化同期对照观察.单位一所大学的附属医院及病理教研室、电镜室.对象1992-05/1997-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选择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EB治疗无效,并行后路突出间盘切除的40例;以及同期非EB治疗而做手术切除的20例作对照研究.方法将60例手术中切取椎管腔面的黄韧带和间盘组织共120个标本做光镜检查,并从中选取EB组12例、非EB组10例的部分黄韧带和间盘组织制作44个电镜标本,分别送本校病理和电镜教研室专人制作及观察.主要观察间盘和黄韧带组织的外膜反应增生和炎症反应情况,次为纤维环、髓核、黄韧带组织内的超微结构变化情况.通过EB组40例、非EB组20例的黄韧带及间盘组织的组织学观察,以及前者12例、后者10例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①主要结局椎间盘组织和黄韧带组织的椎管腔面外膜情况、炎症反应情况.②次要结局超微结构.结果光镜见黄韧带及间盘组织的腔面外膜光滑程度和炎症反应情况,EB组与非E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电镜下观察上述两种组织的纤维成份和排列以及细胞的超微结构,两组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两组患者实施腰椎EB后与椎管内瘢痕粘连形成无关,并对椎管内局部组织的超微结构没有明显影响,但因两组部分患者的黄韧带和间盘组织内有慢性炎症反应存在,故应做好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DASRR程序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作者将ADFR方案改进成DASRR,程序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观察其疗效。方法应用DASRR程序对照治疗102例患者。DASRR组按程序先用二膦酸盐2周,以抑制骨吸收活动,然后用氟化物一个月,以刺激骨形成,用维生素D3及钙剂2个月以加强成骨,停药一个月自发诱导下一个骨代谢周期。对照组只用维生素D3及钙剂。结果经两个重复程序(8个月)治疗,DASRR组骨密度多增加,其中腰椎骨增加4.26%(P<0.05),85%以上患者的骨痛能缓解。结论DASRR方案具有强的增加骨密度的能力,比ADFR方案在理论更符合骨质疏松代谢规律,在实践上更易实施并取得可靠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总结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共手术治疗髋臼骨折26例,男17例,女9例;平均31岁.受伤距手术5~14 d;常用手术入路为K-L入路,髂腹股沟入路.[结果]23例随访,优15例,良5例,可3例.[结论]及时手术、解剖复位、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对髋关节功能恢复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交通事故致股骨髁间骨折的治疗及治疗后并发膝关节强直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对68例该种类型的骨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2例骨折的膝关节面基本达解剖复位,40例骨折愈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强直。结论 并发膝关节强直的病例宜尽早行膝关节粘连松解+关节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应强调关节的主动运动对关节功能恢复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早中期疗效,分析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1月~2007年12月,本组接受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140例176膝,获得随访的患者129例160膝,平均随访时间为(35±8)个月(16~98个月)。术前和随访时对患膝进行KSS和HSS评分,关节活动度检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膝关节感染4例(2.5%),其中2例为术后5~6年出现感染,与患者不恰当的局部注射治疗有关。膝关节关节僵硬(活动度小于75°)11例((6.8%),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0.8%),假体无菌性松动1例(0.6%)。随访时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HSS及K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优良多达90%以上。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的(87.7±27.7)°提高至术后的(108.8±21.9)°(t=2.272,P0.01)。结论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于消除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效果明显,术后早中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