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重型、危重型患者疾病进展的早期指标及危险因素,为提高预后和疾病早期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诊断标准分为重型、危重型19例(重型危重型组)和轻型、普通型87例(轻型普通型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入院临床症状、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的差异,采用相关方法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乳酸脱氢酶、血浆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IL)-6等多项实验室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IL-6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IL-6最佳界值为9.89,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2%.无进展重症时间为(5.16±2.43)d,影像高峰时间为(5.89±2.54)d,进展当天胸部CT肺内病损体积占比为(37.24±15.15)%,影像高峰期肺内病损体积占比(40.17±11.91)%.无进展重症时间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及IL-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酸脱氢酶、血浆D-二聚体及IL-6等多项实验室指标是重症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早期预警指标.年龄和IL-6是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IL-6可以作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预警信号(临界值9.89 pg/mL).肺内病损体积的量化指标亦是早期预测指标之一,而且血浆D-二聚体与IL-6更是影响进展速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重型、危重型患者疾病进展的早期指标及危险因素,为提高预后和疾病早期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诊断标准分为重型、危重型19例(重型危重型组)和轻型、普通型87例(轻型普通型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入院临床症状、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的差异,采用相关方法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乳酸脱氢酶、血浆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IL)-6等多项实验室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IL-6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IL-6最佳界值为9.89,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2%.无进展重症时间为(5.16±2.43)d,影像高峰时间为(5.89±2.54)d,进展当天胸部CT肺内病损体积占比为(37.24±15.15)%,影像高峰期肺内病损体积占比(40.17±11.91)%.无进展重症时间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及IL-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酸脱氢酶、血浆D-二聚体及IL-6等多项实验室指标是重症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早期预警指标.年龄和IL-6是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IL-6可以作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预警信号(临界值9.89 pg/mL).肺内病损体积的量化指标亦是早期预测指标之一,而且血浆D-二聚体与IL-6更是影响进展速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者临床及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的患儿29例,其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11(5,15)岁,分析其临床及HRCT特点。结果(1)CT/X线检查有无肺炎与患儿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无统计学意义。(2)HRCT阳性时肺内病灶表现为局限性磨玻璃影,主要分布于胸膜下,单肺叶、肺段受累为主,所有患者均未见肿大淋巴结及胸腔积液。(3)肺炎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者影像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分布为主,单肺叶、肺段受累为主,预后良好;儿童感染率及无症状感染者比率较高,且肺炎程度较轻,临床工作中可适当减少对儿童CT检查的次数以减少放射辐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联合iGuide引导系统在经皮经胸肺穿刺活检术(PT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30例因肺部单发病灶接受PTNB的患者。CBCT扫描后,通过iGuide引导系统和三维类CT多平面重组图像规划穿刺路径。采用18G同轴切割针行穿刺活检。记录手术相关资料、穿刺并发症及辐射剂量。结果 30例患者中,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显示恶性病变24例,良性病变6例;28例符合最终病理诊断,1例为取材不够,但重新取材后的病理结果符合最终病理诊断,1例为假阴性结果。PTNB诊断肺部病变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67%(29/30)、96.00%(24/25)、100%(5/5)、100%(24/24)及83.33%(5/6)。平均手术时间为(13.03±3.61)min,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7.95±4.57)mSv。活检术后CBCT复查发现气胸6例(6/30,20.00%),咯血3例(3/30,10.00%)。结论CBCT联合iGuide引导系统引导下PTNB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和安全性以及合理的辐射暴露。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TACE联合索拉非尼或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中晚期HCC,其中41例接受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S组)、32例(A组)接受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对比2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结果 治疗1、3、6、12个月时,2组肿瘤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20例因出现手足综合征、腹痛、食欲减退等而调整用药剂量,其中9例停药;S组6例因手足综合征及蛋白尿而调整剂量,无停药病例。调整剂量前,A组不良事件(AE)少于S组(P<0.01);调整剂量后,2组A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A组治疗6、12、18个月时无疾病进展率分别为31.25%(10/32)、6.25%(2/32)、3.13%(1/32),S组分别为39.02%(16/41)、19.51%(8/41)、9.76%(4/4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P=0.02)。结论 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HCC效果好于TACE联合阿帕替尼,且安全性更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普通型及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出院后半年内的胸部CT表现,探讨其肺内残余病灶的转归情况。方法收集出院后半年内进行随访的139例COVID-19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发病至病灶完全吸收时间等)及影像学资料(肺内病灶累及的范围、分布、CT表现等)。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将其分成普通型组(n=121)及重型组(n=18),采用半定量评分系统评估肺受损程度,并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重型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普通型组患者;重型组患者双肺病灶累及范围较普通型组患者广泛,且吸收速度较慢,出院后半年内,仅3例(17%)患者肺部病灶完全吸收,而在普通型组患者中该比例高达76%,普通型组患者发病至肺内病灶完全吸收平均(124±58)d,重型组为(159±45)d。肺内残余病灶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及条索影,而实变影、蜂窝影、支气管扩张、胸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未见显示。结论大部分普通型及重型COVID-19患者的肺内残余病灶是可逆的。重型肺炎患者肺内病灶吸收缓慢,随访时间需长达1~2年,而大部分普通型肺炎患者肺内病灶吸收较快,随访时间仅需半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severe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 V-2)Delta变异株危重型患者合并急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及CT表现。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21年5月21日至2021年7月7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11例SARS-Co V-2 D e l ta变异株危重型合并急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及鼻窦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1例SARS-Co V-2Delta变异株感染的危重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75(66,85)岁,合并基础疾病100%(11/11),发热100%(11/11),鼻腔黏膜充血水肿100%(11/11),鼻腔内分泌物100%(11/11),鼻窦合并细菌感染72.7%(8/11),合并真菌感染9.1%(1/11),合并细菌及真菌混合感染18.2%(2/11),C-反应蛋白(CRP)117.71(61.08,159.65)mg/L,血清淀粉样蛋白A(SSA)296.48(246.11,306.30)mg/L,白细胞(WBC)10.12(8.35,10.49)...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人工智能回顾性分析利用中西医与西医治疗17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胸部CT肺病变体积占比。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23日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170名资料,根据治疗情况不同将其分为中西医组69例,西医组101例,观察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核酸转阴时间、症状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入院胸部CT和出院前胸部CT肺病变体积占比。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型、流行病学史及基础疾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医组与西医组相比,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住院日均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具有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核酸转阴时间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入院胸部CT肺病变体积占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前胸部CT肺病变体积占比中西医组比西医组略小,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COVID-19在改善症状及缩短病程方面有明显优势。在胸部CT评价中,中西医联合治疗在肺部病灶吸收速度方面较西医治疗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与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B.1.617.2变异株引起肺损伤的相关性,提示临床应及时检测IL-6的水平和提前干预,以期降低重症肺炎发生的风险.方法 收集2021年5月21日至2021年6月2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2019-nCoV B.1.617.2变异株感染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