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多曲方丝弓联合颏兜矫治器矫治恒牙列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 选择14例恒牙列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4例,女10例.年龄12.5~15.2岁,平均(13.5±0.4)岁.采用颏兜矫治器联合多曲方丝弓固定矫治技术进行矫治.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以常规头影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与矫治前比,ANB增加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下唇凸点至SnPg′距离的差值,由矫治前的负值转变为矫治后的正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多曲方丝弓联合颏兜矫治力系可以成功矫治恒牙列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并使患者软组织侧貌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恒牙早期男性青少年上气道矢状面大小及与颅颌面骨骼结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0例恒牙早期无鼾男性错(牙合)畸形患者(年龄11-15岁,平均年龄13岁)治疗前头颅侧位片,利用改良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方法测量颅颌面骨骼结构异常程度及气道矢状面积,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上气道矢状面积与颅颌面骨骼结构异常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鼻咽气道面积(NA)与上颌长度(MxL)、上颌骨上份宽度(KxA)呈正相关,与下颌支的倾斜度(RA)、颅高与颅底长的比值(Ht/Dp)、下颌支的长度(MnRL)呈负相关;腭咽气道面积(PA)与颅高与颅底长的比值(Ht/Dp)呈负相关,与下颌体的长度(MnBL)、上颌骨上份宽度(MxA)正相关;舌咽气道面积(HA)与上颌骨倾斜度(PPA)呈负相关;喉咽气道面积(LA)与下颌支的长度(MnRL)、下颌前份垂直向高度(MnFH)、下颌支宽度(MnA)呈正相关,与颅高与颅底长的比值(Ht/Dp)呈负相关.结论:恒牙早期男性青少年上气道各段矢状面大小与周围颅颌面骨骼结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仿真模拟大鼠皮质骨切开后正畸牙齿移动,分析切开手术对大鼠牙颌结构力学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正畸牙齿移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皮质骨切开手术,并根据加载方向及牙根部位对牙周膜及根周牙槽骨进行细分,计算磨牙与切开骨块初始位移及各细分区域内牙周膜、牙槽骨的应力、应变分布。结果上颌第1磨牙在正畸力作用下近中倾斜移动,最大位移集中于牙冠远中尖;皮质骨切开能增加牙槽骨块初始位移。牙周膜最大主应变集中于近远中颈部,最小主应变集中于远中根尖部;皮质骨切开对牙周膜应变的分布及水平有明显影响;皮质骨切开能够明显增加牙槽骨中应力水平,并使高应力区集中于牙根近中牙槽嵴。结论皮质骨切开能够改变正畸矫治力在牙齿及牙周组织中的分布,使其有利于局部牙槽骨改建,实现快速正畸牙齿移动。研究结果有助于从生物力学角度认识皮质骨切开辅助正畸牙齿移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恒牙早期男性青少年上气道矢状向空间大小与颅颌面骨结构的相关性,从而找出影响气道大小的骨性特征.方法:收集74例恒牙早期无鼾男性错(牙合)畸形患者(年龄11~16岁,平均年龄13岁)治疗前头颅侧位片,对颅颌面骨结构及上气道矢状向空间大小进行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上气道矢状面大小与颅颌而骨结构异常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鼻咽气道矢状径(PNS-ad)与面上份高度(UFH)、下颌支后缘的倾斜度(RA)以及颅高与颅底长的比值(Ht/Dp)呈负相关,与前颅底角(CFA)呈正相关;软腭后气道最小矢状径(Ve-PVe)与面上份高度(UFH)、颅高与颅底长的比值(Ht/Dp)呈负相关;舌根后气道最小矢状径(Ph1-Ph2)与颈椎和颅底夹角(CVTA)呈正相关,与下颌平面角(MPA)、下颌体长度(MnBL)、颅高与颅底长的比值(Ht/Dp)呈负相关.结论:恒牙早期无鼾男性错(牙合)患者上气道矢状向空间大小与颅颌面骨以及头颈姿势关系密切,颅面生长型和气道周围邻近骨结构对气道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错殆畸形患者口咽部气道大小及三维形态的差异,探讨颅面结构与上气道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90例成年错殆畸形患者(18-40岁)正畸治疗前锥束CT资料,根据ANB角的大小分成Ⅰ类,Ⅱ类,Ⅲ类3种不同矢状骨面型组,每组30例。利用Mimics10.01软件测量口咽部气道体积、面积、高度、最小截面处矢状径与横径的比值及截面面积,在SPSS13.0统计数据包中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气道大小及形态之间的差异。结果:口咽气道体积:Ⅱ类、Ⅰ类、Ⅲ类逐渐变大,气道高度:Ⅱ类、Ⅰ类、Ⅲ类逐渐变小,Ⅱ类患者舌咽部气道的体积和平均截面积明显小于Ⅰ类和Ⅲ类的患者,3种不同矢状骨面型组之间口咽部气道最小截面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Ⅲ类,Ⅰ类到Ⅱ类患者口咽气道的形态是由宽阔型向狭长型转变,Ⅱ类患者呈现明显狭长的口咽气道形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