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背景 呼吸道病毒感染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重要诱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发生后,我国采取一系列防疫措施,旨在切断COVID-19传播链。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在COVID-19流行期间,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住院的频率有所下降,但防疫措施对慢阻肺急性加重频率影响的研究相对缺乏。目的 探究COVID-19疫情背景 对未就诊和已就诊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频率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慢阻肺随访队列,该队列从2016年初开始招募患者,每3个月访视1次,收集人口学信息和临床资料。选取队列中随访时间窗在2017年6—8月(Ⅰ组)、2018年6—8月(Ⅱ组)、2019年6—8月(Ⅲ组)、2020年6—8月(Ⅳ组)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分别收集Ⅰ组患者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Ⅱ组患者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Ⅲ组患者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Ⅳ组患者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的急性加重频率和性别、年龄、症状评分等基本临床资料。Ⅳ组患者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为COVID-19疫情前数据,2020年2—5月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GATA3结合蛋白(GATA3)、特异性囊肿病液体蛋白15(GCDFP15)和乳腺珠蛋白(MGB)在原发和配对淋巴结转移性乳腺癌替代分子分型的敏感性,探讨GATA3在病理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确诊的原发和配对淋巴结转移性乳腺癌患者64人,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替代多基因分子检测,把乳腺癌分为: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A型);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B型);激素受体阴性、HER2阳性(C型);三阴(D型),每型各16例。使用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ATA3、GCDFP15和MGB在原发和配对淋巴结转移性乳腺癌替代分子分型的敏感性,利用H-score评分(0~300):计算染色程度(0~3+)和染色范围(0%~100%),设定H-score评分得分界值≥50作为阳性结果评定3种抗体在替代分子分型的敏感性。结果GATA3在A型和B型原发和配对淋巴结转移性乳腺癌的敏感性明显优于其它两种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ATA3在C型和D型的敏感性与其它两种抗体相比未显其优越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TA3在乳腺癌替代分子分型的表达程度不同:在A型和B型显示高表达;在C型和D型显示中、低表达;而GCDFP15和MGB在替代分子分型中表达程度无差异。GATA3在原发和配对淋巴结转移性乳腺癌表达显示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26>0.75,而GCDFP15的Kappa值为0.492<0.75,MGB的Kappa值为0.593<0.75,显示一般的一致性。结论GATA3在原发和配对淋巴结转移性乳腺癌表达有很好的一致性,GATA3在乳腺癌替代分子分型中敏感性有差异:GATA3在A型和B型显示高表达和高敏感,GATA3在C型显示中度表达和敏感,在三阴癌显示低表达和低敏感性。应重新评估GATA3在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尤其是三阴癌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黄体酮联合戊酸雌二醇治疗人工流产术后阴道出血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子宫内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10月于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6例人工流产术后阴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3例。术后A组服用黄体酮胶囊治疗,B组采用黄体酮联合戊酸雌二醇治疗,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阴道出血量、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术后首次月经来潮时间、子宫内膜厚度,术前及术后7 d子宫血流动力学指标[子宫动脉峰值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术前及术后3个月性激素指标[雌二醇(E2)、促卵泡成熟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A组的75.76%(χ2=4.243,P=0.039)。B组阴道出血量、术后阴道出血时间、首次月经来潮时间较A组短,子宫内膜厚度较A组大(P<0.05)。术后7 d, B组子宫动脉PSV、RI较同组术前降低,且B组较A组更低(P<0.05)。术后3个月,2组血清E2水平高于术前,F...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 发病率居高不下, 疾病负担重。临床问题推动了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 持续加深着人们对慢阻肺的认识, 也陆续涌现了新的观点、证据和策略。2022年以来的研究, 增加了地区低-中收入、环境臭氧等危险因素对患病率影响的知识, 首次回答了早产对中年时期肺功能水平和慢阻肺患病风险的影响。在发达国家和低-中收入国家分别开展的慢阻肺筛查试验提示了筛查工具和因地制宜制定筛查策略的重要性。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了基于病历标签而不依赖医疗专家的疾病预测模式。肺通气功能障碍的终生发展轨迹、真菌致敏情况、气道黏液栓及低加重风险组患者的既往急性加重史分层为慢阻肺的疾病分型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视角。靶向炎症介质、合并症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环境干预等方面的临床试验阐明了慢阻肺治疗领域一些争论已久的重要问题, 也提示慢阻肺的个体化诊疗需要更多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