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谷红注射液治疗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的效果。方法选择因BAD导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及降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谷红注射液治疗,用药前及后第7,14,30,90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疗效,检测2组患者上述时间点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用药后第7,14,30,90天,治疗组NIHSS评分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第90天,治疗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第14,30,90天,治疗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第30,90天,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谷红注射液可有效调节急性BAD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第90天mRS评分,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定眩汤对血瘀气滞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血流变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30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定眩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 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流变、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67%(P<0.01);治疗后2组高切与低切全血黏度、血液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VA、BA的Vm显著加快,VA、BA的PI均显著下降(P<0.01),且2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FIB显著下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APTT、PT、TT均显著延长,且治疗组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2组PLT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定眩汤治疗血瘀气滞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有效调节患者紊乱的血流变学,改善其血流动力学与凝血功能,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缺血性中风从“痰瘀”论治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液流变学、血脂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缺血性中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加味化痰活血汤,2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血脂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值为(3.50±1.06),高于对照组的(2.37±0.49)(P0.05);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以“痰瘀”为主论治缺血性中风思路正确,方选加味化痰活血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45例成人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病程早期临床表现,总结TBM病程早期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TBM患者病程早期临床症状,以及脑脊液(CSF)压力、常规、生化、培养、抗酸染色结果及颅脑CT、MRI及肺部CT表现,自制结核性脑膜炎诊断评分量表判断早期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结果 TBM早期症状分散,93.33%的患者CSF压力异常,80.00%的患者细胞数异常,60.00%的患者蛋白质异常,62.22%的患者氯化物异常,51.12%的患者糖异常;31.11%的患者头颅CT表现异常,94.44%的患者增强MRI表现异常,71.11%的患者肺部CT表现异常,所有患者自制评分量表异常。结论 TBM早期临床表现多样,典型脑脊液改变,头颅CT改变比例不高,虽增强MRI阳性率高,但不是诊断金标准,且多因素制约临床实施。肺部CT可为TBM寻找佐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后的多项炎性因子及VEGF、sICAM-1、sVCAM-1、MMP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2年10月于本院采用溶栓治疗进行干预的的37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的37名健康人员为对照组,然后将观察组溶栓前及溶栓治疗后1、3、7d及14d和对照组的血清炎性因子及VEGF、sICAM-1、sVCAM-1、MM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溶栓前至溶栓治疗后1、3、7、14d的血清炎性因子及VEGF、sICAM-1、sVCAM-1呈现先升后降,而MMP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而观察组溶栓前及溶栓治疗后1、3、7d的血清炎性因子及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溶栓前及溶栓治疗后1d的sICAM-1及sVCAM-1高于对照组,MMP则于治疗前至治疗后1、3、7d及14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后的多项炎性因子及VEGF、sICAM-1、sVCAM-1、MMP的变化较大,可作为监测溶栓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43例,对照组给予对症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8d时2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和ADL评分。结果 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42%(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和28d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14d、28d治疗组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趋势和肢体功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观察分析加味消髓化核汤联合西医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300例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奥卡西平片、甲钴胺片、泼尼松片,结合腰椎三维牵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消髓化核汤。两组疗程均为3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VAS疼痛评分和神经传导速度,记录药品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67%(P<0.01)。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以及运动神经传导传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等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加味消髓化核汤联合西医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杨友高 《重庆医学》2012,41(33):3494-3495
目的通过临床症状改善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脑血流的变化,判断颈椎牵引结合按摩治疗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的疗效。方法选取160例患者符合头颈部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TA)诊断VBD的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均给予常规扩管改善脑循环(罂粟碱、甲磺酸倍他司汀)、抗血小板聚集(拜阿司匹林片);观察组加用颈椎牵引结合按摩治疗,均连续治疗7d。治疗前后用TCD检测脑血流速度的变化,并根据临床症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TCD检测、各血流变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与70%,P<0.05)。结论 VBD有明显的脑血管功能的紊乱,专业化的颈椎牵引结合按摩可明显提高VBD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