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目的:比较针刺与灸大椎、关元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功能、腰腹肌力学方面的效应差异。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针刺组,每组20例。艾灸组隔天轮流温和灸大椎、关元穴,每次灸1h,每天1次;针刺组,针刺病变腰椎相应的夹脊穴、肾俞、大肠俞、环跳等,每次30min,每天1次,均3周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L4左右两侧脊旁肌、腹直肌表面肌电图情况及JOA下腰痛评分。结果:①JOA评分:两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日常活动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5);针刺组治疗后主观症状评分、日常活动评分及总分优于艾灸组(6.95±0.94vs 5.50±0.89,10.90±1.86vs 8.90±1.92,22.50±2.82vs19.35±2.70,均P0.05)。②表面肌电图检查:两组治疗后均能降低前屈位、后伸位、直立位、左右侧弯位及飞燕式体位上的表面肌电均方根(RMS)值(P0.05,P0.01),在前屈位、左右侧弯体位上,针刺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艾灸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能提高坐位、前屈位、后伸位、直立位、左右侧弯位、飞燕式七个体位上的中位频率(MF)值(P0.05,P0.01),在前屈位上针刺组治疗后电极中位频率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常规针刺和艾灸大椎、关元穴治疗均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肌肉功能,缓解肌肉疲劳,增加肌肉耐疲劳能力,增强腰椎的稳定性,改善其主观症状,提高其日常活动能力,但针刺治疗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突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并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以腰及下肢痛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突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并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以腰及下肢痛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查因能客观地评价神经根损害程度及范围,在腰突症的诊断及预后、疗效的评定方面越来越被临床所重视。现根据检查项目分类将近十年来电生理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评价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张永树老中医"养阳育阴"针刺法配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康复组及针刺组各20例,康复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偏瘫肢体功能训练及吞咽康复训练,针刺组在康复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养阳育阴"针刺法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造影(VFSS)评分及吞咽糊状食物时的颏下肌群肌电积分值(IEMG)及中位频率(MF)。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VFSS评分和两侧咀嚼肌及舌骨上下肌群的IEMG、MF均明显提高(P0.01,P0.05),且针刺组提高程度优于康复组(P0.01,P0.05)。结论 "养阳育阴"法可以提高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张永树老中医"养阳育阴"针刺法配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康复组及针刺组各20例,康复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偏瘫肢体功能训练及吞咽康复训练,针刺组在康复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养阳育阴"针刺法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造影(VFSS)评分及吞咽糊状食物时的颏下肌群肌电积分值(IEMG)及中位频率(MF)。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VFSS评分和两侧咀嚼肌及舌骨上下肌群的IEMG、MF均明显提高(P<0.01,P<0.05),且针刺组提高程度优于康复组(P<0.01,P<0.01)。结论 "养阳育阴"法可以提高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中风偏瘫患者足底压力的影响及其对此类患者平衡力恢复的作用.方法:98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埋线组,各49例,最终每组有48例患者完成治疗.其中常规治疗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常规针刺与康复训练法进行治疗.埋线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于双侧肾俞、心俞、肝俞、脾俞及关元、气海穴给予穴位埋线治疗.两组...  相似文献   
7.
杨冬岚  林希丹  周文强 《光明中医》2020,(21):3414-3417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中风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埋线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9例。最终每组有48例患者完成医治。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FMA)、CSI评定量表(临床痉挛指数)评估。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CSI、BBS、下肢FMA比较,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3周后CSI评分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埋线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组治疗3周后CSI评分比较,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3周后BBS评分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埋线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组治疗3周后BBS评分比较,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2组患者下肢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埋线组治疗前后比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