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研究的新进展房云峰,杨光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自从1969年Olney首次报道非肠道注射大剂量谷氨酸(Glutamicacid,Glu)破坏新生期小鼠下丘脑弓状核以来,相继发现了许多内源性兴奋性氨基酸(...  相似文献   
2.
涎腺结石病简称涎石病,国内大组病例报告不多,且临床尚重视不够,其发生和发展与全身系统疾病及涎腺炎症伴存,及早诊治可防止并发症,并能保存涎腺功能。现将我科诊治的20例作一报告和讨论。临床资料 1.结石部位、数量及大小:颌下腺导管17例,颌下腺体、腮腺体及腮腺导管各1例。颌下腺体及导管单颗结石12例,颌下腺导管2颗6例,腮腺导管2颗1例,腮腺体内4颗1例。结石多为黄豆大小的圆形颗粒,少数为粟粒状,最大0.8×1.5cm~2。20例均为单侧单腺发病,无腺体与导管同时有结石的病例。1例颌下腺导管结石切开取石后三年复发。(见封三图1、图2)  相似文献   
3.
从中间体(4)出发,经醛(5),与鏻叶立德(3)或2-酮-4-苯丁烷磷酸酯(11)钠缩合成(6),再钠硼氢还原得3′α-醇(7A)及其差向异构体(7B),经硅胶柱色谱分开,分别经二异丁基铝氢还原,与溴化5-三苯鏻戊酸之Wittig试剂缩合,得17-苯-18,19,20-失三碳前列腺素F(9A)及其15-差向异构体(9B),再用重氮甲烷甲酯化,分别得相应的17-苯-18,19,20-失三碳前列腺素F甲酯(10A)及其15-差向异构体(10B)。  相似文献   
4.
为了寻找新的5-HT重摄取抑制活性的抗抑郁药, 设计合成了31个哌嗪取代的二苯脒类化合物, 通过1H NMR,HRMS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确证,并测定了化合物的体外5-HT重摄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都有一定程度的5-HT重摄取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5i、 4a和5m具有较强的5-HT重摄取抑制活性,其活性与阳性对照品丙咪嗪相当或稍强,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维甲酸核受体蛋白α,β和γ 3种亚型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性,确定可能与抑制剂选择性结合有关的氨基酸残基,揭示维甲酸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与其结合多种受体亚型的关系,设计、开发受体选择性的维甲类分子。方法和结果:基于已解析的γ受体亚型的晶体结构,利用分子图形学和计算化学方法预测了未知的α,β亚型的三维结构;通过3种维甲酸核受体分别与其泛激动剂、选择性激动剂及无结合活性的维甲酸分子之间的分子对接研究,定性解析了抑制剂立体结构上的微小差异导致不同受体产生选择性的本质原因。结论:有选择性受体结合活性的维甲类化合物是进行低毒作用的新型维甲类药物研究和开发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维甲酸核受体蛋白α,β和γ3种亚型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性,确定可能与抑制剂选择性结合有关的氨基酸残基,揭示维甲酸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与其结合多种受体亚型的关系,设计、开发受体选择性的维甲类分子。方法和结果:基于已解析的γ受体亚型的晶体结构,利用分子图形学和计算化学方法预测了未知的α,β亚型的三维结构;通过3种维甲酸核受体分别与其泛激动剂、选择性激动剂及无结合活性的维甲酸分子之间的分子对接研究,定性解析了抑制剂立体结构上的微小差异导致不同受体产生选择性的本质原因。结论:有选择性受体结合活性的维甲类化合物是进行低毒作用的新型维甲类药物研究和开发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颌下腺结石的大小多在2厘米以下,巨大颌下腺结石临床少见。本科收治一例巨大颌下腺结石误诊为淋巴结核。报告如下:患者王某,男,36岁,因右侧颌下、颈上部有鸡蛋大小之园形肿块,伴右颈上部瘘管,长期、反复溢脓十五年,病史中否认进食时疼痛及颌下腺导管阻塞症状。检查:右颌下、颈上区有约5×4.5×3cm~3之圆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药效团模型的指导和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设计合成了一类全新结构类型的芳杂基哌嗪基脒类化合物,通过1H NMR、HRMS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确证,并完成了初步的体外药理活性评价。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显示不同程度的5-HT和NE重摄取抑制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NMDA受体甘氨酸位点拮抗剂的三维构效关系(3D-QSAR)模型。方法和结果 使用比较分子场分析法(CoMFA)建立的3D-QSAR模型,交叉验证回归系数R2cv、非交叉验证回归系数R2和标准偏差SEE分别为0.650,0.940和0.330,说明系列化合物分子周围立体场和静电场的分布与生物活性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所得模型较好的模拟了受体结合腔穴的立体和静电性质,可用于综合解释已报道的甘氨酸位点拮抗剂构效关系研究结果,并对文献中较少或较模糊的一些区域作了新的探讨,可用来指导设计新的先导物分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胫骨高位截骨术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与3D重建测量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拟行胫骨近端高位截骨术的22例合并胫骨内翻的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共计23膝,分别通过下肢全长X线片及3D重建测量胫骨近端内侧角、股骨远端外侧角及后倾角,比较两种方法测得结果的差异。结果通过X线片测得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 angle,MPTA)为(84.5±3.9)°,与3D重建后测量的MPTA为(82.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X线片测得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LDFA)为(87.7±2.7)°,与3D重建后测量的LDFA(88.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X线测得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slope angle,PSA)为(11.4±3.9)°,与3D重建后测量的PSA(12.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预行胫骨高位截骨术的患者中,正常的解剖角度测量,单纯通过X线片测量即可提供相对可靠的结果,但是对于胫骨近端内侧角,尤其是该角度可能影响手术选择、手术预案及术后疗效等方面,3D重建后的测量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