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经络的分类     
经络包括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八脉. 1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各有分出一络,任督二脉各有一条别络,脾经有一大络共合称为十五络脉,而十五络脉的功能是有沟通五脏六腑阴阳表里运行五脏经气的作用,并且能加强促进十二经脉的循环及流注传递.并且和四肢百骸阴阳表里上下全面沟通了十二经上下的循环流注规律.另外从络脉分出的小支为孙络和浮络,它们和网状相同分布全身,主要有腧布经气和带动促进静脉内的血气循环,并且使气血循行于经筋和外表的皮部.  相似文献   
2.
杜风坤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2074-2075
妇女病包括的面很广,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家都有精细的专门论述,就祖国医学而言,明宋及清代专著例于<妇科大全><傅青主女科要旨>等都是专论妇科诸病的专著.妇女病包括经前、产后以及经期和带下诸症.今天我们专门介绍一下经期发生的各种病症,就月经产生的诸病症、正常青年妇女和已婚妇女25%左右,这个数字也是很大的.我们应当积极研究防治妇女经期诸病证.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中风多以痰浊壅盛 ,气血瘀滞 ,大脑脉络瘀血为主要病机。笔者用中药化痰、活血化瘀、通络行气和降逆潜阳等方法治疗大量中风病患者 ,效果较佳 ,今总结如下。1 临床观察1 1 临床症状 临床观察治疗的大多数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梗死 ,还有一部分脑出血 ,即脑血管痉挛。而临床治疗中发现 ,凡来就诊的患者 ,80 %左右已经形成脑血栓 ,经治疗未能治愈 ,或有脑梗死经治疗后好转但临床症状仍未消失 ,如有上下肢瘫痪或一定的语言障碍 ,可发展为脑血管缺血或处于早期痉挛阶段 ,即中风先兆时期。在临床治疗中发现 ,中风患者有的神志不清、嗜睡、…  相似文献   
4.
李平  杜风坤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203-204,218
目的观察补肾化痰丸对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0年4月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120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吸入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喘康速气雾剂,口服或静点氨茶碱、博利康尼等,合并感染应用抗生素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补肾化痰丸。两组均以2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疗效及主要症状和体征积分及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呼气高峰流量、气道反应性情况比较、血气分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化痰丸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1 经络的沟通联络 人体是由多个器官组成的,主要有五脏六腑、大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而组成一个整体.它们虽然各自的生理功能不同,但不是没有联系的,它们相互协作,各有不相同的功能,从而使人体保持着完美的,统一的生理功能,维护人体各方面的协调平衡.实际这些功能主要是通过人体经络气流的沟通联络作用.十二经、十五络、奇经八脉上下前后纵横交错像鱼网一般出入人体的深部脏腑及外达人体的肌表,上下沟通循环联络,其中十二经联络脏腑为主,奇经八脉联络并调节十二正经的功能作用.十二经筋、十二皮部联络人体肌表、筋脉、皮肉,使人体组织上成为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  相似文献   
6.
1 易医同出一源 医者意也,易者道也,道者寂静也,太极者乃易学之体也,易者虚无也,太虚者一气之言也,气者万物之父母也,易学和医学同出一源而两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府也,周易是阴阳变化的应用,推往知今物极必反,具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备于内经,散载群书,而其变化,莫大干易学,因天人同一理,易医同一源,同此阴阳变化之道也,人和天地桕参,与日月相应.  相似文献   
7.
气的含义在历代中医及道学书籍中有过很多记载,但都没有讲出气的实质及明确的概念.就元气来讲,也是无实质的一个形象概念.但现代医学认为,气是功能,气作为人体的功能性而存在,其本源也是物质组成的一个部分,以一个物质的最小单位存在于人体内.  相似文献   
8.
结石病临床较常见,笔者总结近40年来临床治愈800余例结石病患者的经验发现:本病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成年人高于少年人,胆囊结石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膀胱结石和肾结石,较易治愈的是胆囊结石,最难治愈的是肝内胆管结石.本文重点介绍胆囊结石及肾结石的辩证分型与治疗,并选取典型病案附于篇后,希望在临床上可以给读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