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合介入对肝硬化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如何在有效地控制门脉高压、防治曲张静脉出血及脾功能亢进的同时,尽量减少病人创伤和肝功能损伤是一个临床难题。随着介入治疗研究的深入,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PTVE)及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目前国内PTVE+PSE在肝硬化中对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较少。现将我们近2年的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期我们对本地区近108普通电子胃镜检查误漏诊病例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电子胃镜的诊断率。临床资料:电子胃镜误漏诊患者126例,男71例,女55例;年龄23~78岁,〈40岁31例,40~60岁59例,〉60岁34例;误漏诊病种:恶性肿瘤51例,良性溃疡20例,炎症27例,憩室12例,其他16例;漏误诊部位:食管上、中、下段分别为20、7、13例,贲门14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89例年龄超过80岁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鼻胆管引流(ENBD)、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及取石术等方法进行内镜下治疗。结果 89例患者均耐受内镜治疗。除7例内镜下治疗失败转手术治疗外,82例内镜下治疗成功,成功率92.1%。其中一次完成EST+网篮取石+ENBD治疗者21例(23.6%);12例乳头括约肌电切时发生渗血,经局部喷洒去甲肾上腺素后出血停止;4例并发术后轻症胰腺炎,1例并发重症胰腺炎,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内镜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能够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胃底静脉栓塞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有效性。方法将12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胃底静脉栓塞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组(A组,60例)和胃底静脉断流加脾切除组(B组,65例)分别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内镜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变化、血清ALT、总胆红素水平、再出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死亡率等。结果治疗后1个月A、B两组共112例患者接受胃镜复查,两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消失率(分别为90.9%和8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B组血清ALT、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56U/L和86μmol/L)显著高于A组(分别为65U/L和34μmol/L)及治疗前(分别为51U/L和45μmol/L)。A、B两组曲张静脉破裂再出血率分别为7.3%和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和18.5%)、Child-Pugh C级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15和6/11)及急性胃黏膜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0.0%和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底静脉栓塞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近期疗效优于胃底静脉断流加脾切除术。该技术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死亡率低,特别对于肝功能较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39岁。因中上腹痛伴呕吐3h于2006年6月11日入院。入院前1h进食高脂食物后出现中上腹部疼痛,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腹痛呈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重,无发热、腹泻。急诊来院急查血淀粉酶〉6500U/L,血常规白细胞13.3×10^9/L,B超示胰腺形态饱满,内部回声不均,考虑为炎性改变。既往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7岁,因黑便1 d入当地医院,进院后又黑便2 000g,呕血2 000 ml,为喷射状鲜血,含血凝块,伴头晕、心悸,出冷汗。经输血、补液、止血治疗并予三腔两囊管压迫后,仍少量黑便,未再呕血,转本院。既往有乙型肝炎(乙肝)病史20年。体格检查:脉搏90次/min,血压110/70  相似文献   
8.
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骶髂关节炎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骶髂关节炎常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及僵硬 ,腹股沟、会阴部甚至放射至大腿内侧的疼痛 ,行走、坐卧均可诱发或加重 ,以夜间或晨起较重 ,骶髂关节X线片或CT可以明确诊断 ,骶髂关节炎常常是各种脊柱关节病或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的早期症状 ,尤其青少年更应引起重视。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表现为腰痛或放射性的下肢痛 ,依据临床表现及放射学检查大多可以明确诊断。Lewis[1] 曾列举 15 8种引起腰腿痛因素 ,强调鉴别诊断非常重要。本研究总结了骶髂关节炎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 12例病人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2例中男性 8例 ,女性 4例 ,年龄在 …  相似文献   
9.
将12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组(60例)和胃底静脉断流+脾切除组(65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变化、血液学指标、再出血率、死亡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示治疗后两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消失情况、血液学指标、因曲张静脉破裂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因手术导致的ChildPugh C级患者死亡率及胃黏膜病变所致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预防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的有效性,并探索其可能机制。方法将54例食管上皮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随机分为塞来昔布组(28例)及安慰剂组(26例)。12个月后再行胃镜及病理复查。终点指标定义为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的组织学分级有严重程度的改变,记录其逆转、稳定、进展变化,比较其疗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并进行组间及治疗前后比较。结果塞来昔布组不典型增生的好转率为46.4%,和对照组23.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VEGF表达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塞来昔布治疗组的症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塞来昔布可消除临床症状并可降低VEGF表达,使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比例降低,可能降低食管癌发病的危险,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