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伴有多发伤一体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2月,应用"一体化"指导思想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ISS≥25分)268例(A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同类患者187例(B组)进行比较。结果 A组268例,死亡47例,占17.5%。B组死亡53例,占28.6%。A、B两组比较:ISS=25~45分的病例B组死亡率高于A组,特重型颅脑创伤组生存时间A组长于B组(P〈0.05)。其中两组ISS评分:A组均分35.2,B组3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迅速准确的伤情判断,积极地实行早期抢救、损伤控制,MODS分级防治的一体化治疗能够显著提高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万古霉素不同给药途径预防脑外伤颅内感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术前有脑脊液漏的颅内感染高危患者,术后选用万古霉素经静脉注射或鞘内注射的方式,评价两种不同给药方式预防颅内感染的效果.方法:术前脑脊液漏的脑外伤手术患者60例,根据术后万古霉素的不同给药方式随机分成鞘内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每组30例,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两组脑室内脑脊液万古霉素浓度,观察两组颅内感染发生率.结果:(1)鞘内注射组脑室内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为(mg/L):1 h:49.45±20.36,8 h:70.68±46.81,16 h:50.15±23.76;(2)静脉注射组为(mg/L):1 h:5.39±1.93,8 h:2.96±0.88,16 h:7.98±3.22;鞘内注射组各主要时间点脑室内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明显高于静脉注射组(P均<0.01).颅内感染发生率,鞘内注射组为3.33%,静脉注射组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81,P<0.01).结论:鞘内注射与静脉注射万古霉素相比,在减少给药剂量的同时,提高了其在脑脊液中的浓度,降低了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型、特重型颅脑创伤伴有多发伤漏诊规律和防治策略. 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07年8月收治的432例符合重型、特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ISS≥20分)诊断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漏诊组和尤漏诊组,对ISS、GCS、漏诊的部位、时间、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432例患者中有54例漏诊,ISS为(42.97±10.94)分,与无漏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诊组GCS≤8分的患者比例高于非漏诊组(P<0.05). 结论 迅速准确的程序化伤情判断、贯穿生命第一原则的全面体检、重点辅查及动态复查是防止漏诊、提高重型颅创伤合并多发伤生存率并减少致残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浓度峰值<1.0μg/ml MIC.结论 对于外科开颅术后具有引发颅内感染危险因素的潜在性颅内感染的可疑病例,在静脉用药的基础上早期鞘内注射头孢他啶,能够防治颅内感染,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析应用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9例)和观察组(9例),应用腹膜透析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应用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为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肾功能、血液指标的改善情况及透析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透析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2.2%,对照组患者透析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3.3%,观察组患者透析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脑疝的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更安全、简便的小脑幕裂孔切开方法.方法 对1994年7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136例重型特重型颅脑伤合并有颞叶钩回疝患者在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的基础上加行小脑幕裂孔切开术,采用正确的切口、合适的体位,使用特制的钩刀.结果 GCS 3~5分51例,6~8分85例,恢复良好72例(52.9%),中残21例(15.4%),重残16例(11.8%),植物生存8例(5.9%),死亡19例(14.0%).结论 安全、简便的小脑幕裂孔切开术可进一步改善脑疝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易漏诊部位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432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符合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患者的诊断标准,并按损伤严重评分(ISS)和GCS评分对伤情进行评估。同时对漏诊组(50例)和非漏诊组(382例)患者进行分析比较。结果432例患者中有50例漏诊,漏诊率为11.57%。与非漏诊组比较,漏诊组患者ISS评分,GCS≤8的病例所占比例及死亡率均较非漏诊组患者高(P〈0.05)。视神经、空腔脏器及脊髓损伤漏诊率较高,这些易漏诊部位损伤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也较高。结论对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应重视其视神经、脊髓等合并伤的诊断,规范其诊疗流程,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