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为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托伤,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查阅与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托伤相关的解剖与临床文献资料,分析其应用价值和意义.结果:提供膈神经在颈部、胸腔内和膈肌内的走行、位置、毗邻及分支分布资料.结论:膈神经移位是用来治疗臂丛根性撕托伤的主要动力神经;臂丛探索仍是诊断臂丛损伤的全标准.  相似文献   
2.
双侧甲状腺下动脉变异较为罕见,笔者在制作标本时,发现双侧甲状腺下动脉走行异常1例。查文献此类报道罕见,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男尸1具,身高156 cm。常规方法解剖显露颈部结构时,发现其双侧甲状腺下动脉走行异常,仔细观察动脉的起始、走行及其与毗邻结构间的关系,认真测量动脉的起止点外径及长度,详细做好记录并用数码相机拍照。  相似文献   
3.
第1指掌侧总动脉合并拇主要动脉异常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制作一成人上肢血管神经标本时,见其第1指掌侧总动脉起于桡动脉,伴拇主要动脉走行异常,查阅相关文献,未见此类报道,现报道如下:桡动脉绕桡骨茎突,经拇指的三条长肌腱深面至手背,在手背浅面走行2.12cm后,在第1掌间背侧肌浅面呈46°发出拇主要动脉,分支前外径2.20 mm,分支后外径1.72 mm.  相似文献   
4.
在制作一男性下肢肌肉标本时,见趾短屈肌变异l例。查十年文献,该变异少见,现报道如下。此标本(图1)中趾短屈肌起自跟骨,行向前外以三腱止于第2-4趾的中节趾骨底,此种变异已有报道,其出现率为(39.02±3.41)%[1]。但在跟骨前方大约6.17cm处切断趾短屈肌.见一变异肌,依据变异肌起止走行推断其应具有代偿趾短屈肌的作用,故将其命名为副趾短屈肌。  相似文献   
5.
彩色超声引导联合聚桂醇灌注治疗小儿单纯性肾囊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引导联合聚桂醇灌注治疗小儿单纯性肾囊肿临床疗效,寻找小儿单纯性肾囊肿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合适的应用药物.方法 回顾2011年5月至2014年10月我院经彩色超声、CTU明确诊断为单纯性肾囊肿患儿51例,其中28例为聚桂醇治疗组,采用彩色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并注入聚桂醇,无水乙醇灌洗法23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后1年两组疗效情况.结果 51例患儿均穿刺注药成功,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均获彩色超声随访,聚桂醇治疗组治愈率为85.7%,有效率为92.9%,均高于无水乙醇组的60.9%和6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桂醇治疗组患儿异常哭闹及面红例数均明显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聚桂醇治疗组无一例肉眼血尿发生,对照组有6例治疗后出现肉眼血尿,辅助应用止血药物后,均在3d之内消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桂醇治疗组患儿仅1例出现穿刺后发热,对照组治疗后9例出现发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穿刺点渗血及呕吐例数均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桂醇治疗组二次穿刺例数及手术例数均较无水乙醇组少.结论 彩色超声引导联合聚桂醇灌注治疗小儿单纯性肾囊肿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应作为小儿单纯性肾囊肿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实验拟探讨应用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和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体外共培养,联合脱细胞基质材料构建人工尿道修复兔尿道缺损的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获得兔脂肪干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别将ADSCs、VEC以及二者共培养细胞群与脱细胞基质结合。将48只雄性成年新西兰兔阴茎腹侧尿道制作成缺损长度为2. 0 cm的动物模型,然后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无细胞对照组:单纯应用异种脱细胞基质修复组。ADSCs组:脂肪干细胞复合异种脱细胞基质手术修复组; VEC组:血管内皮细胞复合脱细胞基质手术修复组;ADSCs与VEC共培养组:ADSCs与VEC共培养后复合异种脱细胞基质手术修复组。分别于术后第1周、2周、4周、8周取各组实验动物的重建尿道组织,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分析。术后第8周观察各组动物排尿情况,记录有无尿瘘和尿道狭窄。结果体外培养扩增的ADSCs呈梭形生长,VEC形态多样,呈铺路石样;两者共培养7 d时部分细胞仍保持原有的梭形,另外一部分细胞呈多角形,巢样分布,14 d时观察可见细胞间存在许多相互连接的突触,并且部分细胞可融合成团块状。术后4周、8周分别对各组兔子尿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可见ADSCs与VEC共培养组上皮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EGF)、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明显多于无细胞对照组、ADSCs组、VEC组。术后8周无细胞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9/12),ADSCs组为41. 7%(5/12),VEC组为33. 3%(4/12),ADSCs与VEC共培养组为16. 7%(2/12),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 914,P 0. 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无细胞对照组与ADSCs与VEC共培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83)。无细胞对照组与ADSCs组、无细胞对照组与VEC组、ADSCs组与VEC组、ADSCs组与ADSCs和VEC共培养组及VEC组与ADSCs和VEC共培养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083)。结论 ADSCs和VEC经体外共培养后可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组织工程尿道的构建和尿道缺损的修复。VEC可诱导ADSCs向上皮细胞方向转变,并增加尿道组织血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总结分析改良Shiraki术治疗小儿隐匿型阴茎的效果。方法:观察对比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改良Shiraki术治疗的42例小儿隐匿型阴茎术前术后治疗效果。结果:42例患儿术后随访6~53个月,所有患儿术后阴茎长度较术前增长1倍以上,阴茎体显露满意,外形良好。结论:应用改良Shiraki术治疗小儿隐匿型阴茎效果良好,可以达到良好外观矫形。  相似文献   
9.
副半膜肌1例     
在制作一成年男性下肢肌肉标本时,见有一变异肌连于半膜肌与大收肌之间。查文献此种变异少有报道,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在制作一男性下肢肌肉标本时,见趾短屈肌变异1例。查十年文献,该变异少见,现报道如下。此标本(图1)中趾短屈肌起自跟骨,行向前外以三腱止于第2~4趾的中节趾骨底,此种变异已有报道,其出现率为(39.02±3.41)%[1]。但在跟骨前方大约6.17 cm处切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