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内侧腓肠肌肌(皮)瓣修复小腿近端恶性肿瘤切除后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0月至2019年1月,对6例小腿近端恶性肿瘤切除后的胫前软组织缺损患者分别采用内侧腓肠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内侧腓肠肌肌瓣转移联合人工网状补片重建伸膝功能,并于术后3个月对切口的愈合情况、肢体功能以及肿瘤控制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本组共6例患者,术后获随访11~34个月,平均(13.3±3.2)个月。5例切口一期愈合(占83.3%);1例皮瓣边缘发生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于术后12个月因肿瘤肺转移而死亡;1例于术后3个月时肿瘤局部复发接受了二次手术治疗;其余4例肿瘤无复发,效果较满意。患者术后3个月MSTS评分为17~29分,平均(26.2±4.8)分;评定下肢功能的优良率为83.3%(5/6)。结论采用内侧腓肠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小腿近端恶性肿瘤切除后的软组织缺损,以及联合人工网状补片行伸膝功能重建,其方法简单易行,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软组织肉瘤是一组包含50余种亚型的恶性肿瘤,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是治疗无转移肢体软组织肉瘤的主要手段。如果初次进行了非计划性手术,后期治疗更加困难。目的:评价无转移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接受非计划性手术后再次手术时需要进行软组织修复重建的比例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4月手术治疗的28例无转移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的资料,其中11例接受非计划性手术后再次手术,17例行计划性手术组。记录两组的软组织修复重建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无瘤生存率等指标。观察终点为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或非肿瘤引起的死亡。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非计划性手术后再次手术组软组织重建率为27.3%,高于计划性手术组的1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36个月,平均(16.3±9.3)个月。随访期间再次手术组肿瘤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8.2%、9.1%、72.7%,计划性手术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9%、11.8%、82.3%,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手术方式为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风险因子(P<0.05)。结论:无转移的肢体软组织肉瘤接受非计划性手术后再次手术,短期内患者的预后不会受到初次手术的影响,但再次手术时需要进行软组织修复重建的可能性会增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骨肉瘤中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整合素连接激酶(ILK)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2002~2009年辽宁省4家医院收治的30例骨肉瘤标本与15例正常骨中Bcl-2和ILK表达情况对照。结果骨肉瘤组与正常组相比,Bcl-2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肉瘤Ⅱ、Ⅲ级组与Ⅰ级组,骨肉瘤生存组与死亡组相比,Bcl-2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肉瘤中Bcl-2和ILK表达呈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细胞凋亡抑制和过度增殖协同作用导致骨肉瘤的发生。ILK可作为反映骨肉瘤分级和预后的指标。Bcl-2不能作为判断骨肉瘤分级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DKK-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74例骨肉瘤DKK-1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其与骨肉瘤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4例骨肉瘤标本中58例为阳性,总阳性率为78.4%(58/74)。DKK-1的表达在不同年龄、性别、骨肉瘤亚型中无显著性差异。Enneking分期Ⅰ—ⅡA与ⅡB—Ⅲ之间,肿瘤DKK-1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KK-1在骨肉瘤组织中有较高比例的表达,并与肿瘤的外科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996~2008年辽宁省人民医院36例骨巨细胞瘤手术标本,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ILK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资料及Jaffe分级、Enneking分期和复发的关系。结果ILK的阳性表达率为47.2%,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等因素无关。在Jaffe分级中随着级别的增高,阳性表达率也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按Enneking分期Ⅱ、Ⅲ期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期,差异有显著性学(P〈0.05);复发组的ILK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ILK与骨巨细胞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ILK可作为评价骨巨细胞瘤恶性程度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骨转移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8例骨转移瘤患者共34个病灶,根据CT图像应用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粒子植入计划,按计划在CT引导下进行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术后将X线片和CT扫描图像输入治疗计划系统进行质量验证.观察术后疼痛缓解情况和局部病灶的影像学变化.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3.5个月(2-21个月).术后2个月对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骨转移瘤的疗效进行评价.患者疼痛评级明显降低(P<0.01),疼痛缓解率为89.2%,其中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3例;局部病灶控制率为91.1%,1年局部病灶控制率为66%.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对不适合手术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可以延缓肿瘤生长、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方法.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恶性黑色素瘤中 HER2的蛋白表达、基因扩增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石蜡包埋组织芯片为材料,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PV9000二步法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HER2蛋白在恶性黑色素瘤、色素痣中的表达及基因扩增。结果 HER2蛋白在恶性黑色素瘤、色素痣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9%、25.0%,扩增阳性率分别为75.0%、30.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480,P=0);在恶性黑色素瘤中 HER2蛋白表达、基因扩增阳性率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HER2与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以将其作为判断恶性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正常皮肤组织、成熟性瘢痕及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原位杂交和组织芯片免疫组化学链菌素亲生物素-过氧化酶连接法,检测正常皮肤10例、成熟瘢痕16例、增生性瘢痕9例和瘢痕疙瘩40例中HER2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情况.结果 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HER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5.00%、66.67%、85.00%;基因扩增阳性率分别为0、12.50%、55.56%、80.00%.病理性瘢痕中HER2蛋白表达水平、基因扩增阳性率均较高,与正常皮肤、成熟性瘢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ER2在病理性瘢痕中表达增强,提示HER2可能参与了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故针对HER2靶向治疗瘢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组织间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对21例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进行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术前行TPS(computer-based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计划、根据计划在CT引导局部麻醉下行颈部淋巴结转移瘤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后复查CT进行质量验证。根据NRS评分对术前术后患者局部疼痛进行评估,按WHO标准对局部肿瘤控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7~29个月,21例患者均成功行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完全缓解3例(14%)、部分缓解15例(71%)、病变稳定2例(10%)、病变进展1例(5%);6个月、1、2年的局部控制率(局部肿瘤无进展)分别为:84%、65%、39%;NRS疼痛评分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为:(7.62±0.92)分,(2.81±0.68)分,(2.14±0.39)分(P<0.05)。3例患者术后出现发热,未超过38.5℃,3~5 d内恢复正常;3例皮肤黏膜1级急性放射性损伤,2例皮肤黏膜2级急性放射性损伤,无3~5级皮肤黏膜急性放射性损伤。所有患者未发生大出血、急性肺栓塞、窦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组织间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创伤小,并发症少,局部控制率较高,疼痛缓解明显,为不能手术的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型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以往采用截肢治疗。随着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应用,人工假体制作工艺和材料的改进,部分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患者获得了保肢治疗的可能。目的:探讨特制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在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保肢治疗中的效果。方法:2002年6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11例临近膝关节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定制肿瘤膝关节假体行保肢治疗,对其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54.5%),女5例(45.5%);年龄11-50岁,平均25.4岁;发病部位:股骨远端7例,胫骨近端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新辅助化疗并应用特制膝关节假体行保肢治疗,随访时间9-105个月。结果与结论:11例患者假体置换后局部复发率为18%,肺转移率为36%,5年生存率为58%。4例患者发生肺转移,死亡时间为假体置换后9-24个月。末次随访患肢Enneking评分11-30分,平均23.3分,优良率为82%。提示应用特制膝关节假体置换联合新辅助化疗方案,对膝关节周围骨肉瘤合并病理骨折患者行保肢治疗近期效果理想,远期疗效尚需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