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9篇
中国医学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名中医徐大桂运用民间疗法举偶杜兆雄,程树岚(安徽省大别山中药学校,237200)安徽已故名中医徐大桂(1895~1944),生前学验俱富,著述等身;临床善治温病、肝病;对急症、重症,用药快捷,屡起沉菏;妙用民间疗法,自出机纤,见眼生心,于僻壤寒家...  相似文献   
2.
3.
面对人们日益将寻求一种特效而又安全的治癌新法寄望于中医的现实,深感中医治癌历史虽久,疗效尚低,理论更未自成体系。与现代医学(西医)疗法作用显著,毒副反应亦显著的特点相比,中医是两方面均不显著。中医应该在“低毒”的基础上借用现代科学方法求“高效”。总结数千年宝贵经验,在认识上来个突破。于是,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方法论角度,探讨肿瘤的中医病机和治略。试括肿瘤病机为“脏腑阳衰,经络气滞,邪踞毒聚,气化紊乱”(简称16字病机),拟定肿癌治略为:“局部温阳,整体滋阴;间歇攻邪,持续扶正;重点调气,全面和营”,并企望在此基础上,创立“中医治癌系列疗法。”一管之见,就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4.
肝病论     
<正> 肝火风阳内蕴,发为肝火。气攻于内,心中痛热,烦饥欲死,而能食时反少,或胸腹一部烦灼不宁;或外行肢体,流走为痛,痛处必赤,以火挟风行也。宜桑麻丸,重加生地、二冬、白芍、白薇、地骨皮,合芩、连、知、柏以折之。少瘥,即本此法作膏,略去连柏之苦,以滋水柔肝可矣。  相似文献   
5.
<正> 白芍苦酸微寒,平肝降逆,止血歛汗,补劳退热。(同白术补脾,同川芎泻肝,同甘草止腹痛,同芩连止痢,同姜枣和营卫,同防风发痘疹,酒炒加入补中益气中,治气虚下陷,尤称神妙。) 赤芍苦平,泻肝散血。干地黄甘寒,滋液养血,清营退热,主劳伤失血、妇科崩陷。按:劳伤失血,由于热性过激,人或知之;而崩注之病,人以为虚寒下陷者多矣。《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阴液虚而不守,阳热迫之妄行,仍与内热吐衄无异也。清润滋养,  相似文献   
6.
皖西已故名中医徐大桂,以善用单验方和外治法为主救治各科急症、重症,名闻乡里。本文仅掇其有代表性的几例病案,作一试析。 一、单验方不离辨证 徐老用单验方,讲求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例1 郭某,女性,33岁.突发腹痛,绵绵不已,畏寒蜷卧,面色(白光)白,舌淡脉细。既往有崩漏大出血史.以阿胶2两烊化,冲葱汁半碗,服下未及半小时,疼痛即行缓解,是夜得以安眠。继以养血益气培本善后。  相似文献   
7.
徐大桂(1895~1944),自幼攻儒,转而习医,德高术精,虽以天命之年早逝,却留下等身著述.惜历经劫乱,多所散佚。1981年以来,省卫生厅及中医局高度重视,几次拨出专款,霍山县卫生局持之以恒,组织专门班子搜集整理。由本人执笔点校,已经安徽科技出版社和《安徽医学》杂志正式出版和刊载《伤寒论类要注疏》《脉症会解》等医书5部。这6篇论文的发掘整理,是笔者在大规模搜集整理工作告一段落后,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努力的一点新收获。抄本得自徐氏再传弟子刘大赋、彭瑞章之手,原无标点,亦未分段,并有少数抄写笔误。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大别山中药职业技术学校自1988年建立以来,迄今已分别面向六安地区6县1市和安庆市属8县招收中药中专班三届。三年来,我们在基础差、人员少、经费紧、经验乏的情况下,坚持边建校,边办学。一手抓基建,一手抓内涵建设。突出职业教育特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不断探索中药职业中专的教学管理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本歌诀成于1935年,手稿无存。现据刘时序(作者外甥)、宋传新(私淑者)抄本整理。刘时序本只有方歌,收方46首,宋传新本收方54首(内有43首相同),并附有按语。整理后,存方57首,治病症41种。  相似文献   
10.
脉症会解     
《脉症会解》原系我省名中医徐大桂(1895~1944)遗作之一。徐先生自幼好学,理论与实践并重,曾与一代名家秦伯未先生结下莫逆之交。生前著有《伤寒论类要注疏》等医著十部。为使未佚之徐先生遗著得以弘扬海内,霍山县卫生局在省卫生厅支持下,组织人力、物力承担此项繁重整理工作,由杜兆雄同志精心校对、通盘整理,历时3年,遂成今文。原杜文中尚有《序》、《作者小传》、《整理说明》诸节,凡数千字,为节约篇幅,征得其同意均已删节。参加资料搜集者有俞昌发、余立功同志;指导者有朱厚永、刘钟奇诸位老前辈;省内名家学者张琼林、王乐匋、张笑平、杨修嘉诸先生亦予以赐教,整编者嘱编者在此一并致谢。我刊自本期起开始连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