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吸内科临床教学存在病种多,学时短的特点。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与学在一次教学活动中完成,学生知识内化程度较低,教学效果不佳。翻转课堂是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上通过反复讨论和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内化的新型教学模式。回顾翻转课堂的起源、含义,结合呼吸内科学的临床教学介绍翻转课堂具体实施时的模式和构建;总结翻转课堂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方面的优势;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如选择教学内容要适合翻转教学,教师和学生要提高认识和并需要一定的能力储备以及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医学教育的翻转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首次病程记录的书写特点。随着病案书写电子化,如何写好首次病程记录,紧扣各项内容主题,避免内容重复冗长,是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典型病例探讨了如何写好首次病程记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黄经鼻空肠管给药治疗中度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胃肠道及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将84例MSA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并在发病48 h内在内镜引导下放置经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生大黄液100 m L鼻空肠管给药,每天2次,治疗持续时间3~7天。观察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及腹痛消失时间)及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D-二聚体及蛋白C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及腹痛消失时间均缩短,PT、APTT、Fib、TT、D-二聚体水平下降,蛋白C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治愈率提高(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经鼻空肠管给药治疗中度急性胰腺炎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胃肠道症状及凝血纤溶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丙泊酚镇静中辅以小剂量氯胺酮是否有利于改善麻醉和镇痛效能并减少丙泊酚和氯胺酮的相关不良反应.方法 无痛胃镜检查患者100例,年龄28~65岁,ASA Ⅰ ~Ⅱ级.随机分为2组:P组,单纯静脉注射丙泊酚;PK组,给予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1%丙泊酚20 m加入氯胺酮50 mg配成约4:1的丙泊酚-氯胺酮混合液)静脉注射.P组单纯静脉推注丙泊酚,以1.5mg/kg开始,每次增加0.5 mg/kg.PK组首次剂量为氯胺酮0.25 mg/kg,此时丙泊酚量按比例约为1 mg/kg,每次增加氯胺酮0.05 mg/kg合并丙泊酚0.2 mg/kg.所有患者注射至睫毛反射消失、胃镜插入时无明显肢体活动等反应时开始内镜检查,此时的静脉药物使用量记录为有效剂量.检查中如有明显体动或吞咽反射则两组患者均追加丙泊酚0.5 mg/kg,记录丙泊酚总用量.术中观察患者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是否有注射痛;记录丙泊酚及氯胺酮有效剂量和丙泊酚总用量;记录有无托下颌、辅助通气,内镜置人时有无体动,意识恢复时间(最后给药至呼之能应的时间),正常行走时间(意识清醒至能正常行走的时间).记录患者术中做梦、清醒后头晕及主观舒适度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麻醉诱导后血压、心率较麻醉诱导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注射痛(80% vs.30%)、术中托下颌(30%vs.4%)及体动发生率(48% vs.26%)明显高于PK组(P均<0.05),PK组有5例患者术后述头晕.P组丙泊酚有效剂量[(2.15±0.37) vs.(1.05±0.01)mg/kg,P< 0.01]和总用量[(2.38±0.32) vs.(1.15±0.21)mg/kg,P<0.05]显著高于PK组,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检查,患者满意度为100%.结论 在无痛胃镜检查中,单独应用丙泊酚或丙泊酚合用小剂量氯胺酮均可满足操作需要,但丙泊酚1 mg/kg合用氯胺酮0.25 mg/kg是更为安全可靠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痛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了解原发性痛风在本地区和北京的流行情况以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流行病学调查按国际抗风湿病联盟中国风湿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或社区控制风湿病规划规定的程度进行,临床病例记录病人的一般资料,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和放射学检查结果,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澄海市3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原发性痛风患病率分别为0.17%、0.15%和0.26%,北京调查未发现痛风患者。总结临床病例10年共419例中,男女比例21:1,女性平均发病所龄显著高于男性;10年间病例数分布呈上升的趋势,79.7%的病例以第一跖趾关节为首发部位,而第四跖趾关节未见累及;生化检查以高脂血症,尤其是甘油三酯升高最为多见(57.1%),X线检查典型的穿凿样改变只占49.4%,(207例),且多数见于发病5年以后。结论:汕头地区痛风患病率明显高于北京,且有增长趋势,种族和遗传不一定是痛风患病率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地理、气候、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不能低估。  相似文献   
6.
北京某工厂脊柱关节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A)的流行情况。方法:用修订的中国-国际抗风湿联盟风湿病调查表,对北京市区某工厂职工及16岁以上家属982名挨户逐人询问,阳性者进行体检,疑似者行类风湿因子(RF)HLA-B27和X线检查。结果:脊柱关节病患病率16.1%,其中强直性脊柱炎(AS)3.0‰,未分化脊柱关节病(uSpA)12.1‰,除2例银屑病性关节炎外,未发现其他SpA。uSpA主要症状为炎症性腰痛(83.3%)、非对称性肢大关节痛(62.5%)。对uSpA的随访有助于AS和其他SpA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背景:未分化脊柱关节病命名的提出为强直性脊柱炎和其他脊柱关节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线索,并避免了错误的治疗.目的:了解北京市区某工厂某厂16岁以上职工及家属脊柱关节病患病情况、人类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27及骶髂关节X射线平片检查结果.设计:整群抽样调查.单位: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内科和汕头大学医学院风湿病学研究室及北京朝阳医院内科.对象:于1999-05/10对北京市区某厂16岁以上职工及家属1 982名进行调查,其中男1 025名,女957名.均对调查项目知情同意,并积极配合.方法:用修订的中国-国际抗风湿联盟风湿病调查表,对调查对象挨户逐人询问,阳性者进行体检,疑似者行类风湿因子、人类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27和X射线平片检查.主要观察指标:被调查人群16岁以上职工及家属脊柱关节病患病情况、人类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27及骶髂关节X射线平片检查结果.结果:纳入对象1 982名均进入结果分析.脊柱关节病构成比1.61%(32/1 982),其中强直性脊柱炎构成比0.31%(6/1982),未分化脊柱关节病构成比1.21%(24/1982),银屑病性关节炎构成比0.10%(2/1982),未发现其他脊柱关节病.未分化脊柱关节病主要症状为炎症性腰痛和非对称性关节炎[83%(20/24),62%(15/24)],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25%(6/24)人类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27阳性,男女比例1.2:1.结论:脊柱关节病在北京地区发病构成比为1.61%,其主要构成为强直性脊柱炎和未分化脊柱关节病.  相似文献   
8.
背景未分化脊柱关节病命名的提出为强直性脊柱炎和其他脊柱关节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线索,并避免了错误的治疗.目的了解北京市区某工厂某厂16岁以上职工及家属脊柱关节病患病情况、人类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27及骶髂关节X射线平片检查结果.设计整群抽样调查.单位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内科和汕头大学医学院风湿病学研究室及北京朝阳医院内科.对象于1999-05/10对北京市区某厂16岁以上职工及家属1 982名进行调查,其中男1 025名,女957名.均对调查项目知情同意,并积极配合.方法用修订的中国-国际抗风湿联盟风湿病调查表,对调查对象挨户逐人询问,阳性者进行体检,疑似者行类风湿因子、人类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27和X射线平片检查.主要观察指标被调查人群16岁以上职工及家属脊柱关节病患病情况、人类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27及骶髂关节X射线平片检查结果.结果纳入对象1 982名均进入结果分析.脊柱关节病构成比1.61%(32/1 982),其中强直性脊柱炎构成比0.31%(6/1982),未分化脊柱关节病构成比1.21%(24/1982),银屑病性关节炎构成比0.10%(2/1982),未发现其他脊柱关节病.未分化脊柱关节病主要症状为炎症性腰痛和非对称性关节炎[83%(20/24),62%(15/24)],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25%(6/24)人类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27阳性,男女比例1.21.结论脊柱关节病在北京地区发病构成比为1.61%,其主要构成为强直性脊柱炎和未分化脊柱关节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46例接受CT仿真小肠镜检查患者的检查前后护理体会。方法检查前禁食10h,禁水2h,便秘者检查前10h口服50%硫酸镁或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清洁肠道;做碘过敏试验;留置胃管于十二指肠降部;经胃管向小肠注气1000~1200ml;检查后禁食2h,出现腹胀、恶心、呕吐时对症处理。结果46例受检患者在CT仿真小肠镜检查过程中,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检查成功的关键是胃管放置保留于十二指肠降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人白细胞介素24(IL-24)基因的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观察纯化后的IL-24融合蛋白导致人胰腺癌细胞(Panc-1)生长抑制的作用。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从质粒pET30b-IL-24中酶切获取人IL-24cDNA片段。并将该片段与pET42a原核表达载体基因重组,在大肠杆菌中实现重组基因的表达,提取并纯化rhIL-24蛋白。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和Western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以不同浓度的重组蛋白IL-24与胰腺癌细胞Panc-1、正常肝胚细胞CCC-HEL-1共培养48h,同时设立相应浓度梯度的HIS-GST融合蛋白组对照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结果酶切结果证实,成功构建了pET42a-IL24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稳定的表达。rhIL-24蛋白以浓度依赖性的关系抑制Panc-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HIS-GST蛋白。结论rhIL-24蛋白对胰腺癌细胞Panc-1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