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郑氏”中医治疗方案干预神经根型阳虚体质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18年11月—2020年3月收治的阳虚体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36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内服及牵引治疗,观察组给予西药内服、牵引治疗联合“郑氏”中医治疗方案,包括郑氏经穴推拿和益尔力口服液。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颈椎功能、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44%(34/36)高于对照组74.29%(26/35)(P<0.05);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郑氏”中医治疗方案治疗阳虚体质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改善颈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郑氏经穴按摩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疗效。方法:选取15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75)和对照组(n=76)。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郑氏经穴按摩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进行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疼痛情况[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活动功能(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转、右转)、颈椎神经情况(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及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表(ADL)评分]。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率、VAS及ADL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转、右转活动能力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施以郑氏经穴按摩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能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颈椎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郑氏中医非手术治疗结合经络穴位放血疗法对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RLDH)急性期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RLDH急性期患者13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非手术治疗方案,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郑氏中医非手术治疗结合经络穴位放血疗法。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记录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症状[数字疼痛评分法(NRS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比较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障碍状况[腰椎功能障碍问卷(RDQ问卷)]。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NRS量表、ODI指数)、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两组患者RDQ问卷评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郑氏中医非手术治疗结合经络穴位放血疗法能够帮助RLDH急性期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腰椎障碍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牵引联合针刺放血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四川省骨科医院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4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7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A组患者给予颈椎牵引治疗,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放血疗法。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标准(JOA)评分、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结果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95%(71/74),高于A组的86.49%(6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肩窜通、上肢麻木、颈部僵硬与头部沉重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上述证候积分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N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B组的VAS、NDI评分均低于A组,JOA评分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牵引联合针刺放血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颈椎功能,缓解疼痛,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脱出患者外周血基因表达特征及非手术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半定量测定初步筛选腰椎间盘脱出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以及患者在非手术治疗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变化趋势,通过富集分析研究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特征,通过网络分析找出基因异常表达的关键基因,采用qRT-PCR定量检测验证这些基因在患者和健康对照样本中的表达情况以及非手术治疗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影响。  结果  在腰椎间盘脱出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中发现15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31个基因表达上调,22个基因表达下调;富集分析显示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与免疫以及炎症反应相关;网络分析显示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基质金属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 9, MMP9)、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抗菌肽(cathelicidin antimicrobial peptide, CAMP)、resistin基因(RETN)和Toll样受体5(toll-like receptor 5, TLR5)是蛋白互作网络中的关键基因,这些关键基因均被富集到了免疫、炎症反应相关的条目。非手术治疗后,患者疼痛减轻,在这153个差异表达基因中,TLR5、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 1 receptor antagonist, IL1RN)和溶质载体家族8成员A1(solute carrier family 8 member A1, SLC8A1)在治疗后表达下调。qRT-PCR结果显示:患者外周血中TLR4、MMP9、MPO、CAMP、RETN、TLR5、IL1RN和SLC8A1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TLR5、IL1RN和SLC8A1表达水平降低(P<0.05)。  结论  腰椎间盘脱出患者外周血基因表达特征主要是免疫和炎症反应相关基因表达失调,其中TLR4、MMP9、MPO、CAMP、RETN和TLR5这些与免疫和炎症反应相关的基因在腰椎间盘脱出患者外周血基因表达失调中起关键作用,非手术治疗疗效的获得可能与患者外周血中过度表达的TLR5、IL1RN和SLC8A1下调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郑氏中医非手术疗法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ruptured lumbar dis cherniation,RLD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10月至2020年3月,采用郑氏中医非手术疗法治疗RLDH患者258例。男167例,女91例。年龄18~60岁,中位数43岁。病变部位位于L3~45例、L4~594例、L5S1159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严重的腰痛,且伴有严重的下肢根性症状,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均显示椎间盘突出明显并在椎管内上移或下移。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疗效评价量表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问卷表评价临床疗效,在站立位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和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通过MRI评价突出椎间盘的变化情况,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腰痛VAS评分,治疗前(7.3±0.8)分、治疗结束后(2.4±1.0)分;JOA评分,治疗前(10.2±5.5)分、治疗结束后(23.5±4.0)分;ODI评分,治疗前(30.1±10.6)分、治疗结束后(9.4±6.6)分。5例失访;25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25周,中位数24周。治疗结束后6个月,仅有78例患者复诊时行X线和MRI检查。PI,治疗前48.35°±6.46°、治疗结束后6个月49.53°±5.46°;LL,治疗前23.28°±5.79°,治疗结束后6个月29.19°±4.13°;突出椎间盘消失8例、缩小43例、无变化22、增大5例。11例因临床症状加重而接受手术治疗;23例仍有严重腰痛,其中15例再次接受郑氏中医非手术疗法治疗后腰痛缓解;132例有轻微腰痛,继续坚持郑氏运动疗法后腰痛缓解;87例基本无腰痛。均未出现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采用郑氏中医非手术疗法治疗RLDH,可有效缓解腰痛,促进腰椎生理曲度的恢复、突出椎间盘的重吸收以及腰椎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