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鸿泓 《北京中医》2007,26(10):653-654
辨证论治的精神孕于《内经》,成于《伤寒杂病论》,显于建国后中医药院校成立之初。作为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思维模式,它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恒动观的学术特点,成为中医诊疗各种疑难疾病的  相似文献   
2.
李鸿泓 《北京中医》2008,(10):797-799
目的观察甘露饮合二甲双胍治疗湿热困脾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门诊糖尿病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在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甘露饮加减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评价治疗前后疗效。结果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治疗前后均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下降尤为明显(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甘露饮合二甲双胍治疗湿热困脾型糖尿病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李鸿泓 《北京中医药》2009,28(6):447-449
目的 观察九味止咳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门诊感染后咳嗽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合剂联合西药咳平,治疗组给予中药九味止咳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证候积分、起效时间及主要症状等指标,评价治疗前后疗效.结果中药九味止咳汤在临床疗效、证候积分、起效时间及主要症状改善等方面优于复方甘草合剂合西药咳平组(均P <0.01).结论九味止咳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通络生脉饮治疗早期糖尿病性心脏病5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通络生脉饮治疗早期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早期糖尿病性心脏病病人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通络生脉饮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及血糖、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超声心动等指标,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7.4%,经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通络生脉饮治疗早期糖尿病性心脏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构建了一个以"四时五藏阴阳"(《素问·经脉别论》)为核心的生命巨系统。在此框架中,"五脏应时"是藏象实质内涵的一个基本理论认识,也贯穿于《黄帝内经》诊断治疗观中。溯本求源,"应时"思想与道家渊源甚深,该词不仅首见于《庄子外篇·天运》,而且就道家核心思想"无为"而论,"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其外在表现正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其内涵包括应时而为、为而后舍、为之于未兆、为而复归,"应时"思想皆贯穿于其中。不仅如此,庄子的"一龙一蛇,与时俱化"是其重要理念;"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是其养生要旨;而礼义法度也必须"应时而变"。先秦时代的《鹖冠子》对"应时"思想的阐发也别树一帜。其对"圣人""至人""贤人"的判准皆以"应时"为据。故先秦道家对《黄帝内经》"应时"思想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鸿泓 《北京中医药》2007,26(10):653-654
辨证论治的精神孕于《内经》,成于《伤寒杂病论》,显于建国后中医药院校成立之初.作为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思维模式,它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恒动观的学术特点,成为中医诊疗各种疑难疾病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阴阳五行学说及五运六气学说深刻体现了《黄帝内经》的自然观,此两种学说蕴含着丰富的“应时”思想.时间是阴阳的首要内涵,需“应时”而法;五行是阴阳的二分,以四时的递嬗为基本节律,“应时”而迁;六气是阴阳的三分,是“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学领域的继承和发展,是以时间为统属的时、位、标、本的统一;五运六气是天地阴阳运动变化的时间坐标,反映了天地万物整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应时”而环会.  相似文献   
8.
益气活血法防治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泓  赵辉 《北京中医》2002,21(1):54-57
缺血性中风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在防治缺血性中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中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药对于治疗该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将近 5年有关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报道进行综述如下。1 活血化瘀法陈兴华等 [1 ] 采用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六藤抗栓冲剂(络石藤、天仙藤、红藤、海风藤、鸡血藤、钩藤 )治疗 79例脑梗塞 ,总有效率为 94.3% ,可使血粘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下降而明显缓解血液流变学异常 ,且明显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组。穆瑞兰等 [2 ]观察到含有川芎、降香、当归的化瘀通脉注射液可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病人临床症状尤其是肌力障碍 ,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中风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在防治缺血性中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