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凋亡基因蛋白(bcl-2)在子宫腺肌症中正位及异位内膜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58例子宫腺肌症正位及异位内膜ER、PR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腺肌症病例中,正位和异位内膜组织中ER、PR、Bcl-2都有阳性表达,异位腺体上皮阳性率高于间质细胞(P〈0.05),异位内膜Bcl-2阳性表达率高于正位内膜(P〈0.05);且增生期阳性表达率高于分泌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子宫腺肌症病例正位和异位内膜中ER、PR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异位内膜中ER、PR、bcl-2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子宫腺肌症正位和异位子宫内膜中均有ER、PR和bcl-2的阳性表达,提示可能与子宫腺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
女性阴部尖锐湿疣与假性湿疣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静勉 《广东医学》2002,23(3):265-265
尖锐湿疣是人乳头瘤病毒的 6型和11型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也可通过非性接触的间接感染而致病。使外阴皮肤、黏膜鳞状上皮增生性病变 ,病理学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由于尖锐湿疣及假性湿疣的临床表现相似 ,病理组织学上容易引起误诊 ,为加深了解 ,收集 87例真假湿疣病例探讨临床病理组织学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室 1997~ 2 0 0 0年妇科门诊临床诊断或怀疑尖锐湿疣的活检标本 87例。尖锐湿疣 6 3例 ,平均年龄 2 6 .2岁 (年龄 19~ 6 2岁 ) ;部位 :外阴2 9例 ,阴道壁 12例 ,宫颈口 10例 ,阴道口8例 ,肛周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对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的认识,评价光能治疗仪治疗慢性子宫颈炎的疗效。方法 妇检及宫颈刮片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排除宫颈癌后,对确诊宫颈炎患者于月经干净2~7天做光治疗,照射宫颈糜烂面至灰白色,时间约50秒~12分钟,功率12~15瓦,术后给予消炎、止血、抗感染治疗。结果随诊8~10周验证疗效,糜烂面完全愈合,宫颈光滑,无自觉症状。本组治疗1032例,一次性治愈1009例,23例有明显好转,无效为0,治愈率为97.7%。结论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是防癌普查最好的筛查方法。使用光能治疗仪治疗慢性宫颈炎是近年来医学发展的新技术,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安全、无痛苦,且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绝经后子宫出血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出血原因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1998.5-2006.5妇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刮标本183例进行病理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41例(22.4%),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过长15例(8.2%),增生期内膜27例(占14.8%),分泌期内膜9例(4.9%),萎缩性内膜18例(9.8%),子宫内膜炎症22例(12.1%)其中宫内节育环8例,内膜息肉7例(3.8%),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3例(7.1%),子宫内膜癌31例(16.9%).结论 绝经后子宫出血由良性和非器质性疾病所致居首位,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居第2位,其发病率随绝经时间增长而增高,癌前病变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居第3位,存在一定的恶性潜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结合超声BI-RADS评级切除乳腺小肿块(≤1 cm)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2013年经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检出的乳腺小肿块100例患者(210个乳腺肿块)在高频彩超的定位引导下行微创旋切术,所有切除组织作病理学诊断。根据肿块BI-RADS评级分三组,三组肿块BI-RADS分级和病理结果的比较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软件包创建数据库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理确诊为癌前期病变13个,乳腺癌1个。根据肿块BI-RADS评级分三组,A组与B组、C组癌前期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BI-RADS评估和Mammotome微创切除术联合应用于乳腺小肿块的诊疗,利于规范治疗,有助于及早发现癌前期病变和乳腺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cl-2、ki-67、p53、C-erbB-2、ER、PR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6种基因蛋白在118例子宫内膜癌、2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cl-2、ki-67、p53、C-erbB-2、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67.7%、44.1%,42.4%、64.4%和61.9%.ER、PR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有关,即分期、分级越高,表达越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ki67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有关,即高分化,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的表达随临床分期增高,分级的降低而升高;bcl-2随分期的增高而降低,但与分级无关.结论 ER、PR的表达对临床选择内分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C-erbB-2、p53、Ki-67、bcl-2的检测对评价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乳腺内钙化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内钙化灶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价值。方法:搜集乳腺X线片中出现钙化并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乳腺癌116例,良性病变40例,通过8项指标分析钙化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差异。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钙化在形态、颗粒大小、数量、平均密度、密度是否均匀、密集度及分布7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密集度、形态、平均密度及颗粒大小差异最显著(P0.001);而大小是否一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乳腺钙化的X线表现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绝经后子宫出血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出血原因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1998.5-2006.5妇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刮标本183例进行病理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41例(22.4%),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过长15例(8.2%),增生期内膜27例(占14.8%),分泌期内膜9例(4.9%),萎缩性内膜18例(9.8%),子宫内膜炎症22例(12.1%)其中宫内节育环8例,内膜息肉7例(3.8%),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3例(7.1%),子宫内膜癌31例(16.9%).结论 绝经后子宫出血由良性和非器质性疾病所致居首位,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居第2位,其发病率随绝经时间增长而增高,癌前病变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居第3位,存在一定的恶性潜在性.  相似文献   
9.
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误诊2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分析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误诊常见原因。方法 对2例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患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发病少,术前临床误诊为肠伤寒、结肠憩室合并溃疡性结肠炎。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多发于男性青年,临床上患有反复腹泻、腹痛、便血或肠穿孔病症。镜下瘤细胞弥漫成片,中等大小,染色质呈点彩状,核膜薄而清,可见1—3个偏位核仁,可见炎症细胞及组织细胞,并有组织细胞吞噬淋巴细胞、红细胞、组织碎片现象。结论 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少见,临床及X线、肠镜缺乏特异性。对于男性青年腹泻、腹痛、便血、肠穿孔,而肠道X线气钡双重造影及肠镜检查有不规则单发或多发溃疡,可考虑本病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cl-2、ki-67、p53、C-erbB-2、ER、PR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6种基因蛋白在118例子宫内膜癌、2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cl-2、ki-67、p53、C-erbB-2、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67.7%、44.1%、42.4%、64.4%和61.9%。ER、PR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有关,即分期、分级越高,表达越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ki67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有关,即高分化,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的表达随临床分期增高,分级的降低而升高;bcl-2随分期的增高而降低,但与分级无关。结论ER、PR的表达对临床选择内分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C-erbB-2、p53、Ki-67、bcl-2的检测对评价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