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1.
2.
目的以脐血血铅水平作为胎儿期铅暴露示标,评价胎儿期铅暴露对新生儿期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检测脐血血铅水平,并分别于出生3天、14天和28天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检查(NBNA),用SPSS 12.0对脐血血铅与NBNA的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脐血血铅水平与出生3天、14天和28天的新生儿神经行为检查(NBNA)的总分、行为能力、非生物视定向反应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胎儿期的铅暴露即使在较低水平,已影响到新生儿期的神经行为发育,减少胎儿期铅暴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东莞地区非综合性遗传性耳聋的致聋基因分布特征,为政府制定优生优育计划、提高人口素质、降低人口出生缺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例先天性耳聋患儿,抽取患者的外周血2~3mL,利用耳聋基因芯片对与非综合性遗传性耳聋密切相关的4个致聋基因 SLC26A4( PDS)(IVS7-2A > G、2168G)、GJB2(299delAT、235delC、176del16bp 及35delG)、GJB3( C538T)和线粒 DNA 12SrRNA(A1555G、C1494T)上的9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结果:在本组患者中,有15例检出 GJB2基因突变(22%),10例检出 SLC26A4基因突变(14.3%),DNA12SrRNA 基因突变3例(4.4%),没有检出有GJB3基因突变患儿。结论:东莞地区非综合性遗传性耳聋的有效检出率与全国调查结果相当,其中GJB2基因突变检出率最高,SLC26A4基因突变检出率其次,再次是线粒体 DNA12SrRNA 基因突变,可见利用耳聋基因检测技术对目标人群进行耳聋基因筛查,是减少聋儿出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12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的感染发生率、健康知识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感染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3%(P<0.05)。观察组的健康知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显著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升患者对感染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6.
49例儿科尸体解剖与临床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临床诊断水平,为临床医疗工作积累经验和资料,进一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莞城人民医院儿科从1996年6月至2004年6月,8年来进行的49例尸体解剖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希望有利于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盐酸羟甲唑啉鼻喷雾剂联合鼻负压置换法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7—12月本院门诊就诊的儿童慢性鼻窦炎患儿9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单纯给予盐酸羟甲唑啉鼻喷雾剂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鼻负压置换治疗,均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慢性鼻窦炎患儿的治疗中实施盐酸羟甲唑啉鼻喷雾剂联合鼻负压置换法治疗,配合精心护理,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发展性照顾护理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重症监护,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包括鸟巢护理、暗室护理、集中护理和心理安慰等。[结果]实验组早产儿体重恢复至正常所需时间、每日睡眠时间、每日进奶量和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能促进早产儿正常发育,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浅层吸痰法和常规吸痰法对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影响。方法:将68例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试验组给予浅层吸痰法吸痰,对照组给予常规吸痰法吸痰。结果:(1)试验组新生儿吸痰过程中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等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吸痰成功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和死亡情况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新生儿应用呼吸机时,使用浅层吸痰法可以减少对机体的干扰,提高临床效果,改善预后,值得临床考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IC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7例早产极低体重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给予PICC,并在日常维护中加强监测。结果:本组67例患儿均置管成功,成功率为100%。置管相关操作异常率为10.68%。输液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7.77%。相关并发症经过对症处理,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见于早产极低体重新生儿的特殊性,护理人员要发挥更大的主动性,通过高质量的穿刺操作、日常维护中的严密观察和预防并发症及出现并发症后及时有效的处理,尽量降低不良反应,保证PICC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