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西药配合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2例用西药联合通脉汤,对照组32例单用西药治疗,4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均比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通脉汤配合西药能较好的缓解心绞痛发作,改善心电图、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浓度雷公藤甲素与顺铂联合用药对人肝癌细胞HepG2活性的影响,及其逆转顺铂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将人肝癌细胞HepG2分为顺铂单用组和雷公藤甲素加顺铂联合用药组。顺铂单用组分别用浓度为0、2.5、5、10、20、40μg/m L的顺铂处理,联合用药组同时联合低浓度雷公藤甲素(12.5ng/m L)处理HepG2。CCK-8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内P糖蛋白的表达。结果顺铂单用组各浓度(0、2.5、5、10、20、40μg/m L)对肝癌细胞HepG2细胞活力24h的抑制率分别为0、(4.0±1.0)%、(9.7±1.1)%、(29.4±2.4)%、(47.5±2.5)%、(62.9±1.2)%,联合用药组24h抑制率分别为(4.7±1.0)%、(37.1±3.1)%、(44.1±3.5)%、(57.9±3.0)%、(66.9±2.0)%、(74.9±2.0)%,两组比较,细胞活力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后发现,顺铂单用组(0、5、10、40μg/m L)诱导HepG2肝癌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4.3±0.3)%、(8.4±0.3)%、(9.6±0.3)%、(32.3±2.0)%,而联合用药组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增加至(9.6±0.4)%、(16.2±0.2)%、(23.2±0.5)%、(53.0±3.6%),两组比较,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单染检测P糖蛋白后发现,顺铂单用组(0、5、10、40μg/m L)细胞内P糖蛋白表达率分别为(37.3±0.4)%、(34.2±0.5)%、(30.1±1.1)%、(34.2±2.3)%,无明显变化,而联合用药组P糖蛋白的表达率分别降低至(25.0±1.8)%、(18.6±0.7)%、(8.9±0.3)%、(1.8±0.1)%,两组P糖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雷公藤甲素与顺铂联合用药可以显著抑制人肝癌HepG2的增殖并诱导凋亡,同时调节HepG2的顺铂耐药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糖蛋白下调相关,从而对肝癌细胞HepG2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紫杉醇mPEG-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负载紫杉醇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乙醇酸(mPEG-PLGA)亲性嵌段共聚物纳米粒及其对肝癌H22细胞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界面沉积法制备紫杉醇mPEG-PLGA纳米粒(Ptx-Nps);应用透射电镜表征纳米粒的形态;粒径分析仪测其粒径及Zeta电位;研究mPEG在共聚物中的含量及紫杉醇投药量对纳米粒的影响;考察纳米粒对昆明小鼠肝癌H22的疗效和过敏实验。结果Ptx-Nps成球型,粒径为纳米级(<120 nm),均带负电荷(适合于静脉注射),与紫杉醇注射液(Ptx)相比,Ptx-Nps对肝癌H22的抑制作用比Ptx好。结论采用界面沉积法制备的纳米粒在紫杉醇投药量为1%,mPEG含量为4%时包封率最佳,本研究为开发紫杉醇新型静脉注射制剂提供了实验依据,mPEG-PLGA共聚物可成为抗肿瘤药物的理想新型载体。  相似文献   
5.
紫杉醇嵌段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备紫杉醇嵌段共聚物纳米制剂,研究其理化性质和体外抗癌活性。方法:采用界面沉积法制备了负载紫杉醇的聚乙二醇单甲醚-乳酸羟基醋酸共聚物(mPEG-PLGA)嵌段共聚物纳米粒,运用粒径分析仪测其粒径及Zeta电位,透射电镜表征纳米粒的形态,研究了投药量及mPEG在共聚物中的不同含量对纳米粒的影响,考察所制纳米粒对癌细胞的作用。结果:所制纳米粒为球形.粒径为纳米级,与临床用的紫杉醇注射液相比,癌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降低,且对癌细胞作用时间越长,细胞毒性作用越明显。结论:该试验可为开发紫杉醇新型静脉注射制剂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治疗耳聋的地塞米松原位凝胶给药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温度敏感原位凝胶作为内耳局部给药载体的可行性,为其治疗耳聋提供依据。方法以泊洛沙姆407为基质制备地塞米松磷酸钠(DSP)温度敏感原位凝胶,测定其低临界溶液温度(LCST)。建立DSP和地塞米松(Dex)HPLC测定方法;考察凝胶中药物的稳定性;采用扩散池方法评价其体外释放行为;与溶液剂相比较,研究鼓室注射载药原位凝胶后耳蜗外淋巴液中药动学规律。结果制得的DSP温度敏感原位凝胶的LCST为26.5℃,制剂较稳定,体外释放遵循Higuchi方程。鼓室注射DSP原位凝胶,药物在内耳组织的局部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AUC是静脉注射DSP溶液的492.8倍;而且其缓释特征明显,同鼓室注射DSP溶液相比,MRT增加了近5倍。结论温度敏感原位凝胶传递系统可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内耳局部给药系统,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定量检测血浆miR-205的qRT-PCR检测方法,并探讨其在NSCLC早期诊断及预后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针对miR-205的序列,构建qRT-PCR扩增体系。收集27例NSCLC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血浆以及29例健康人血浆进行miR-205测定,并对受试者行ROC分析。结果本研究建立的qRT-PCR法检测miR-205的灵敏度为1.53×10-9μmol/L,精密度实验CV值均5%。NSCLC患者手术前血浆中miR-205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一周血浆中miR-205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05所得ROC曲线下面积为0.765(95%CI:0.63~0.899),区别NSCLC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69.2%。结论 NSCLC患者血浆中miR-205的表达情况,可作为NSCLC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本实验建立的血浆miR-205 qRT-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灵敏度,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有效辅助NSCLC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及T174M多态性关系。方法: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将81例原发性高血压分为肝火亢盛型和非肝火亢盛型两组,应用基因测序技术分析AGT基因M235T及T174M位点基因多态性,并与34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研究结果表明AGT基因M235T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有显著相关性(P〈0.01),肝火亢盛型其M235T突变频率明显增加,T/T纯合子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T174M多态性在原发性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中差异没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重要病因,清除HP感染在治疗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方面有重要意义。我们近年以自拟中药抗幽丸治疗HP感染30例,并与西药治疗者30例作疗效对比。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0例为重庆市中医院2000年1月~2002年2月门诊病例,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诊断标准,均经电子胃镜检查证实及尿酶试验、14C-尿素呼气试验及病理组织Warthin-starry染色检查确诊为HP感染,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17~73岁,平均35.41岁;十二指肠溃疡6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2名高脂血症患者和130名血脂正常者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对两组人群血脂谱主要指标以及叶酸和维生素B12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结果高脂血症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平均值分别为(16.80±3.41)μmol/L和(10.90±2.1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脂血症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TC,LDL-C水平呈正相关(r=0.50,0.37;均P<0.01)。高脂血症组外周血叶酸与维生素B1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可能与高脂血症相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对高脂血症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病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