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以黄芪多糖/壳聚糖/聚乳酸(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chitosan/polylacticacid,AP/C/PLA)为支架的组织工程技术修复水平型牙周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成年健康雄性杂种犬10只,体重13±2kg,以犬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cells,MSCs)为种子细胞,分别与AP/C/PLA及C/PLA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复合物。10只实验犬于双侧下颌第3、4前磨牙颊侧制备水平型牙周缺损模型。将牙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n=10):A组,缺损直接龈瓣冠向复位缝合,作为空白对照;B组,缺损处植人AP/C/PLA和条件培养基,龈瓣冠向复位缝合,作为培养基对照;C组,缺损处复合植入C/PLA和MSCs,龈瓣冠向复位缝合,作为材料对照;D组,缺损处复合植入AP/C/PLA和Mscs,龈瓣冠向复位缝合,作为实验组。术后8周,分别收集牙周标本行大体观察、X线片及组织学观测。结果 体外诱导培养的MSCs表达1型胶原及碱性磷酸酶,具有成骨细胞活性。各组动物对手术耐受性好,术后观察期内未见支架材料暴露,伤口愈合良好。X线片检查可见,A组牙槽骨密度及高度无明显增加;B组骨密度有一定程度增加,根分叉处增高的牙槽骨量少,邻间牙槽骨无明显增加;C组骨密度增加,根分又处牙槽骨基本恢复原有高度,邻间牙槽骨增加不明显;D组骨密度明显增加,根分叉处和邻间牙槽骨基本恢复原有高度。组织学观察显示,与A组相比,D组形成更多的新生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骨质,且新生牙槽骨矿化程度高,骨板排列趋向规则,出现整齐同心圆状的哈佛系统,基本具备骨组织的正常结构;牙槽骨与牙周膜的连接面呈锯齿状,沿根面还可见薄层的牙骨质沉积;新生牙周膜纤维呈束状,排列较密集且呈方向性,类似Sharpey’s纤维。A、B、C、D组新生牙槽骨高度分别为0.83±0.30、1.46±0.55、2.67±0.26及2.90±0.41mm;新生牙骨质高度分别为0.78±0.45、1.30±0.60、2.29±0.18及2.57±0.22mm;新生结缔组织附着高度分别为0.80±0.22、1.33±0.34、2.23±0.42及2.64±0.27mm;各指标D组与A、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AP/C/PLA为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可以获得部分牙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2.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患者牙周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ral submucous fibrosis, OSF)患者的临床牙周状况,为OSF患者及嚼食槟榔者的口腔疾病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OSF组选择临床和病理确诊为OSF的患者50名,对照组选择与OSF组年龄匹配、吸烟情况及生活环境相当且不嚼食槟榔的健康志愿者50名.采集并分析其菌斑指数、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牙龈指数、探诊出血牙数5个临床牙周指标.结果:OSF组和对照组菌斑指数分别为2.14±0.64和1.7±0.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SF组和对照组牙周探诊深度分别为(5.57±2.39) mm和(1.98±0.70)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附着丧失、牙龈指数、探诊出血牙数在两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F患者牙齿易于菌斑堆积,加重牙周炎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