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至今,世界上仍有大约200到300万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居民遭受其感染。血吸虫在分类上有多种,常见为三种:曼氏裂体吸虫(Schistosoma masoni),日本裂体吸虫(S.Japanicum)和埃及裂体吸虫(S.haematobium)。在我国日本裂体吸虫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体外无细胞RNA合成系统对蒽环类中的代表药阿克拉霉素B(ACM-B)和阿霉素(ADM)抑制十种不同顺序排列的DNA模板的依赖DNA的RNA合成作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两药对依赖DNA的RNA合成均有显著的抑制;抑制作用的强弱与不同的模板有关。抑制作用可被增加DNA模板的量逆转。这有力地表明两药抑制  相似文献   
3.
喹诺酮类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喹诺酮类是近年迅速发展的一类合成抗菌药物。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药物萘啶酸(Nalidixic acid),以后又得到同系物如恶喹酸(Oxolinic acid)、吡哌酸(pipemidic acid)和噌(?)星(Cinoxacin)等。但由于其抗菌谱窄和细菌耐药性的迅速发展,使该类药物的应用受到了限制。20世纪80年代初期,喹诺酮类的结构改造取得了新的进展,尤其是一系列含氟衍生物,如氟哌酸(Norfloracin),氟啶酸(Enoxacin)、氟嗪酸(Ofloxacin)和环丙氟哌酸(Ciprofloxacin等的合成,受到了世界各国医学界的广泛注目。这些新的氟喹诺酮类不但抗菌  相似文献   
4.
本文四株耐利福定(Rifandine,RFD)大肠杆菌(MIC为500ug/ml)均采用RFD浓度梯度平皿从相应敏感菌株筛选获得,连续传种二代其耐药性保持稳定;对四株耐RFD大肠杆菌,采用酚一氯仿法、酚—透析法和蛋白酶K—玻棒缠绕法提取其总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察比较了博莱霉素A_5(国产)、博莱霉素A_2B_2(日本产)和博莱霉素A_2B_2国际标准品对于人胃癌细胞总DNA和其~50kb部分,以及人舌癌细胞总DNA的体外断链的时间和浓度效应。药物作用后的DNA经琼脂糖微型快速电泳和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染色后在紫外光下观察并摄影。实验结果表明博莱霉素对人胃癌细胞总DNA和~50kb DNA以及人舌癌总DNA均有断  相似文献   
6.
抗肿瘤抗生素是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化疗药物中重要的一类。大多数抗肿瘤抗生素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其选择性低,因而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组织细胞均有损害。是否这类化疗药物也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已为人们所重视。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在肿瘤监视和阻止肿瘤细胞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充分地证明,NK细胞具有快速的,非特异的,非抗体依赖性的杀伤原发肿瘤细胞和移植性肿瘤细胞的作用。实验表明在缺乏成熟T细胞的小鼠,如裸鼠和去除胸腺的新生小鼠,肿瘤的产生和生长并无明显增加。在这些小鼠NK细胞活性是正常的,所以成熟T细胞并非唯一而有效的免疫监视细胞群。在NK细胞活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阿克拉霉素B、阿霉素和小檗碱对人外周血NK细胞活性的影响.NK细胞活性由测定~(51)Cr从NK细胞作用的标记K562细胞的释放率来决定.阿克拉霉素B(0.5和1.Oμg/ml),阿霉素(0.5和1.0μg/ml)和小檗碱(1.0和10μg/ml)作用1小时后,未见对NK细胞活性有显著影响,提示三个药物可能即不明显抑制也不促进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阿克拉霉素B和小檗碱在高浓度时表现轻微的促进作用,但阿霉素有轻微抑制作用.三个药物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靶细胞~(51)Cr的自然释放率,以阿霉素最强,提示有细胞膜毒性产生.因而尚难肯定阿克拉霉素B和小檗碱的NK细胞活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观察比较了博莱霉素A_5(国产)、博莱霉素A_2B_2(日本)和博莱霉素A_2B_2国际标准品对于人体胃癌细胞的总脱氧核糖核酸和其50kb部分,以及人舌癌细胞的总脱氧核糖核酸的体外断链效应。作用后脱氧核糖核酸经琼脂糖微型快速电泳和溴化乙锭染色后,紫外荧光摄影。显示三种博莱霉素产品对人癌细胞双链脱氧核糖核酸的作用模型电泳图。并观察了作用时间及药物浓度的效应。人体DNA10μg在博莱霉素400μg/ml(~0.27mM)浓度下,37℃作用30分钟后,即可观察到人体DNA的断裂效应;37℃作用120分钟后,几乎全部人体DNA分子均被切割断链。人体DNA20μg在系列浓度的博莱霉素存在下,37℃作用120分钟,观察到博莱霉素断链的最低有效浓度为1μg/ml(~0.67μM)左右。没有发现博莱霉素-人胃癌细胞脱氧核糖核酸与博莱霉素-人舌癌细胞脱氧核糖核酸的作用模型之间有何明显差别。 本文还讨论了以人体细胞脱氧核糖核酸为对象,研究抗癌药物作用模式的实践意义,和本实验系统正被应用于人体“癌基因”(Oncogenes)有关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双氟沙星(双氟哌酸,DFL)系喹诺酮类新药其一般药理研究结果如下:1.对神经系统影响;DFL口服(20mg/kg)对小鼠自发活动及翻正反射无影响,剂量增加到100mg/kg时,自发活动略有减少,但翻正反射正常。DFL口服(100mg/  相似文献   
10.
抗生素在MIC浓度可以通过不同作用途径对大多数细菌和其它微生物产生作用,抑制它们生长或者杀灭它们。在低于MIC浓度的Sub-MIC浓度,虽然其作用并不比在MIC时弱,但发生的作用却已有所不同。Sub-MIC浓度的抗生素在不杀灭细菌,甚至不影响细菌生长的情况下使细菌形态和代谢功能多方面改变,引起形态、药物敏感性、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