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电镜在病理诊断和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并日益受到重视,但至今仍未能成为一种常规诊断及研究的手段.我科自2005年7月以来对接受肝穿刺活检的患者同时进行电镜检查.本文总结了临床病理诊断中应用电镜观察的结果,旨在总结经验、提高认识,使电镜技术的应用逐渐得以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
背景:一般认为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是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必备标准,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AMA-M2阴性PBC患者。因此,了解PBC患者的自身抗体谱和免疫功能有助于PBC的诊断。目的:分析PBC患者的自身抗体和免疫功能,探讨其对PBC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纳入确诊的PBC患者20例,以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特异性自身抗体,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肝非特异性自身抗体,以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和补体;13例患者行肝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本组PBC患者女性多于男性(17:3),年龄39~75岁,平均57.2岁±2.1岁。肝特异性自身抗体中AMA-M2阳性最为多见(40%),其次为核点蛋白SP100抗体(15%)、肝肾微粒体1型(LKM-1)抗体(15%)、GP210抗体(10%)和肝细胞溶质抗原Ⅰ型(LC-1)抗体(10%);肝非特异性自身抗体以抗核抗体(ANA)检出率最高(70%);IgA、IgM和IgG升高者均占50%。结论:自身抗体,尤其是血清AMA-M2阳性是诊断PBC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多种蛋白在PBC病程中均有表达,且临床上有相当比例的AMA-M2阴性PBC患者。其他肝特异性自身抗体,如SP100抗体、GP210抗体等以及临床特点和肝穿刺活检对AMA-M2阴性PBC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AMA-M2阴性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中AMA-M2阴性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2000-2007年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PBC患者56例. 分析AMA-M2阴性PBC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 并与AMA-M2阳性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AMA-M2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间一般资料及血清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 22例AMA-M2阴性PBC患者胆管改变明显, 以小胆管最具特征性, 其表现与所处的分期有关,胆管周围见炎性细胞浸润, 以淋巴细胞为主;汇管区细胞浸润现象明显, 以淋巴细胞最为重要, 甚至形成淋巴滤泡; 肝细胞改变相对较轻,缺乏特异性; 同一份标本可见不同时期的改变, 各期改变可相互混杂.结论: 病理组织学是确诊AMA-M2阴性患者的重要检查, 同时是分期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4.
李祥金  杨晋辉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1):1049-105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以非化脓性中小胆管破坏为主要组织学特征,在中老年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8。PBC于1851年首次由英国Addison和Gull描述,1876年法国的Hanot进一步报道;因本病伴有高胆固醇血症和皮肤黄疣,故将其命名为“黄疣性胆汁性肝硬化”。1950年Ahrens等根据本病的病理学和临床特点,命名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沿用至今。近两年来我们对不明原因肝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发现PBC占有一定的比例。目前医学研究对该病的认识也有了很大进展,一般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但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现将近年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补体C3、补体C4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患者血清补体C3(C3)、补体C4(C4)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9例乙肝患者的血清C3、C4浓度,据病情分成三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除急性肝炎组C4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病例组C3、C4浓度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以重型肝炎最为明显。结论提示C3、C4的检测对乙肝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及肝组织病理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6例PB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及肝组织病理特点。结果本组女性13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59.44±9.93)岁,临床表现以黄疸最为多见(13/16,占81.3%),其次为乏力(6/16,占37.5%)。肝功能改变以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明显[分别为(288.56±162.10)IU/L和(314.13±179.08)IU/L],免疫功能检查抗核抗体(ANA)阳性12例(75%),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6例(37.5%),肝组织病理特点以小胆管改变最明显:消失5例,增生及坏死均2例,减少1例。胆管周围细胞浸润:淋巴细胞4例,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各1例。汇管区细胞浸润:淋巴细胞10例,部分有淋巴滤泡形成(3例),浆细胞4例,中性粒细胞3例。肝细胞改变:碎片状坏死和点状坏死各6例,灶状坏死5例,明显水肿8例,部分嗜酸变4例,淤胆6例。纤维化:纤维组织增生5例,假小叶形成6例。结论PBC患者的肝脏病理改变以小胆管改变最明显,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细胞浸润现象明显;肝细胞改变相对较轻,缺乏特异性;各期改变可相互混杂。肝组织病理检查对PBC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75例肝硬化患者的总胆汁酸及总胆固醇进行检测,以探讨血清总胆汁酸及总胆固醇测定在肝硬化诊疗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75例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A级28例,B级31例,C级16例,检测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49例正常体检者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肝硬化各级(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其增高程度随Child-Pugh分级差异而不同.结论 总胆汁酸是评价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重要指标.与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李祥金  杨晋辉 《云南医药》2006,27(5):426-429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血清学免疫功能特点。方法分析16例PBC患者一般资料、其他免疫性疾病史、临床表现、血清学免疫功能及肝组织病理。结果本组女性13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59.44±9.93)岁,血清学免疫功能检出情况:免疫球蛋白:IgM升高8例(8/16,50%),IgA升高7例(7/16,43.8%).IgG升高5例(5/16,31.3%)。非特异性抗体:抗核抗体(ANA)阳性率最高(12/16,75%),其中包括抗线粒体型(5/16,31.3%).Jo-1型(3/16.18.8%),抗SSA/SSB型(2/16,12.5%);双链DNA(DSDNA)阳性率12.5%(2/16)。特异性自身抗体: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似(AMA-M2)阳性率较高(6/16,37.5%),其他阳性有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3/16,18.8%),抗核心蛋白抗体(GP210)(2/16.12.5%)。结论PBC患者血清学免疫功能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7年5年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1周内是否服用过NSAIDs,分为NSAIDs组和非NSAIDs组,对临床资料及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53例非食管胃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中有76例(10.1%)发病前1周内有服用过NSAIDs药物史。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出血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SAIDs组年龄明显偏大,伴有心脑血管病和骨关节病,出血前常无消化道症状,与非NSAID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SAIDs组内镜检查以胃溃疡和糜烂出血为主要病变,与非NSAIDs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老年人应尽量减少NSAIDs的使用,必须服用者应注意观察上消化道症状,必要时加服胃黏膜保护剂干预以减少或预防胃肠道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