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测定血清巯基蛋白酶抑制肽C(CysC)的方法并评价其检测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价值。方法对照组 2 1例、患者 10 7例 ,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ysC、血清肌酐 (Scr)、尿肌酐 ,计算肌酐清除率 (Ccr)。根据Ccr将患者分成 4组。CysC用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 ,肌酐用肌氨酸氧化酶 PAP法测定。结果对照组CysC浓度为 1 2 5± 0 14mg/L ,患者组CysC随Ccr下降而升高 ,各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0 1)。CysC与Ccr的相关性优于Scr与Ccr的相关性。CysC与性别、年龄无相关 ,而Scr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P <0 0 0 1)。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 ,CysC区别正常或异常肾功能的准确性较高 ,优于Scr。结论检测肾小球滤过功能CysC较Scr更好 ,不受年龄、性别的影响 ;本法可大批量、快速、准确测定 ,适于临床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2.
α_1-微球蛋白与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摘要)彭冬迪,李琮辉,王丕荣,刘光华,瞿中波高血压病(EH)病人的微量白蛋白尿是肾脏受损的标志,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及死亡的一个危险因素。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升高亦是EH病人肾脏损害的标志。尿?..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51岁。上腹钝痛1年、腹胀、消瘦半年于1982年8月25日再入院。1年前始有间歇性上腹钝痛、时轻时重。半年前腹痛加重,伴腹胀、纳差及消瘦首次住院检查,仅发现肝大肋下4.0cm、剑下7.5cm(质软、光滑、具压痛),脾肋下1.0cm。血尿便常规、肝功、白球蛋白、胎甲球、碱性磷酸酶均正常,HBsAg阴性。胸片、钡灌肠正常,食道静脉无曲张。A超肝弥漫性肿大、以左叶为著,呈密集低小波。共住院27天,对症治疗无效。出院后去北京、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循环血液中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在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LVH)发生和依那普利(enalapril)逆转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测定高血压病患者45例合并LVH、45例不合并LVH及30例正常人血流动力学和血浆5种血管活性物质,观察27例高血压病患者合并LVH依那普利治疗24周后各项参数变化。结果:合并LVH组收缩压、血浆内皮素、去甲肾上腺素、内源性洋地黄物质(EDLS)和心钠素高于不合并LVH组(P<0.05~0.01),血管紧张素Ⅱ高于正常人(P<0.01);对13个相关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和去甲肾上腺素对LVH作用显著(复相关系数0.769,P<0.001);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去甲肾上腺素、EDLS之间呈正相关(P<0.05~0.01);依那普利干预后,LVH消退,血压和血管活性物质同步下降(P<0.05~0.01)。结论:体循环血液中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含量改变及其相互作用可能共同参与高血压病LVH的形成,依那普利消退LVH的机制可能与降低这些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5.
李琮辉  曹建林 《贵州医药》1991,15(6):339-340
对活体骨矿含最(Bone mineral content以下简称BMC)和骨密度(Bone density以下简称BD)的测定有多种方法。近年来光子吸收扫描法日益受到重视。该法用~(125)I或~(241)Am所发射的γ射线来扫查被测部位的骨组织,透过的光子被计数器接收并计量,根据透过骨骼前后光子量的变化,用微机处理,计算被扫描骨骼的BMC和BD。作者用国产FT647单能光子骨密度仪测定62例肾脏病人的BMC和BD,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15例肾性贫血病人进行治疗。剂量65u/kg,3次/周静脉注射,第1周Rc升高极显著(P<0.01),第2周Hb升高(0.01<P<0.05),RBC和Hct无显著变化;增加剂量至100u/kg,第4周Hb升高极显著(P<0.01),Hct升高显著(0.01<P<0.05),Rc增多达高峰,第8周Hct升高有高度显著性(P<0.01),增加剂量至200u/kg,Hb、RBC和Hct缓慢上升至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临床教学基地是医学院校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课堂。它担负着将医学生过渡到临床医师的重要使命。在这个课堂里要教学生医德、医风和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本领。也就是要教学生如何将所学理论和临床实际相结合,如何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各项辅助检查中获得资料。再从这些资料中又如何去粗取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免疫调节功能的改变及其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资料与方法:CHF组:住院CHF病人45例,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龄48±17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RHD)1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HHD)15例,冠心病(CHD)11例;心功能(NYHA)Ⅱ级10例,Ⅲ级15例,Ⅳ级20例,病程均在3年以上。对照组:30例,均为健康献血员,性别、年龄与CHF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分别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II受体(sIL2R)、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及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很多脂蛋白异常的病人发生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和一些全身性疾病的危险性增高, 其中一些病人也可发生黄瘤,并成为脂蛋白病的皮肤标志。本文结合以前对脂蛋白病的概念对黄瘤提出新的鉴别诊断方法,并集中讨论脂蛋白代谢、含量或结构异常与发生特殊黄瘤之间的关系。黄瘤黄瘤病分两型:高脂血症性黄瘤病和正常血脂性黄瘤病。表现为黄色或橙色的斑疹、丘疹、皮下斑块或腱结节,几乎都  相似文献   
10.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血液透析充分性的临床标准和尿素动力学模型 (UKM )参数 ,并观察透析后尿素反跳 (PDUR)对评价的影响。方法 按临床标准分为透析充分组 (Ⅰ组 )和透析不充分组 (Ⅱ组 ) ,分别计算PDUR以及反跳前后UKM参数即尿素清除指数 (Kt/V)、尿素时间平均浓度(TACurea)、蛋白分解率 (PCR)。结果 两组PDUR、尿量以及反跳前后的UKM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 1) ;G S图显示Ⅱ组临床和参数判断基本一致 ,但Ⅰ组存在较大差异 ;平均PDUR为 17.8% ,反跳后的Kt/V、PCR值较反跳前分别下降 18.7%和 12 .7% ,而TACurea值增加 3 .1% ,PDUR与透析间尿量呈负相关 (r=-0 .64 )。结论 透析充分性评价是一连续非短期过程 ,宜综合临床和参数指标判断 ,以后者为主 ;忽视PDUR将高估透析充分性 ,宜用透析后尿素平衡浓度计算参数 ;透析不充分和残存肾功能可能影响PDUR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