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仲宇  陈晨  王情  李湉湉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9):1297-1301
  目的  分析北京市夏季高温对儿童急诊入院的不良影响,为儿童高温健康防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18年夏季(6—9月)北京市30家医院儿童急诊入院数据及同期逐日气象因素和空气污染物数据。基于Quasi-Possion回归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北京市夏季日平均温度对儿童因非意外总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入院的影响。  结果  2016—2018年夏季,北京市日均温度为(24.06±3.59)℃,日相对湿度为(65.08±17.45)%。暴露当日日平均温度每升高1 ℃,北京市0~14岁儿童因非意外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入院风险分别增加0.21,0.64倍,尚未观察到高温对于儿童因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急诊入院的影响。高温对于不同年龄组儿童急诊入院影响不一致,其中5~9岁儿童因非意外总疾病急诊入院风险增幅最大,0~4岁儿童易受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入院的影响,10~14岁儿童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急诊入院影响最大。  结论  北京市夏季高温对儿童急诊入院具有显著影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是夏季高温相关敏感性疾病,相关部门应该给予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大气臭氧(ozone, O3)长期暴露与我国中老年人群抑郁的关联,为预防和干预抑郁提供科学指导。  方法  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中选择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5个县、区作为研究现场,按照严格的调查社区选择原则和调查对象纳入标准进行随机抽样,选择8 584名40~<90岁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疾病和症状信息,使用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9, PHQ-9)评估调查对象的抑郁患病情况。通过距离社区最近的空气质量监测国控站点数据估算调查前1年大气污染物平均浓度和调查前2年大气污染物滑动平均浓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O3暴露与罹患抑郁的关联。  结果  纳入研究的8 584名调查对象中,抑郁患病率为6.79%(583/8 584)。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未发现O3长期暴露与抑郁患病风险有关,总体上看,调查前2年的O3滑动平均年均浓度对应的效应值最大(OR=1.04, 95% CI: 0.96~1.13, P=0.326),但无统计学意义;分层分析显示,与女性和不吸烟的调查对象相比,男性和现在吸烟的调查对象抑郁患病与O3暴露的关联更强,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空气动力学直径<2.5 μm的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smaller than 2.5 μm in aerodynamic diameter, PM2.5)浓度和气温对抑郁患病与O3暴露的关联存在修饰作用,低PM2.5浓度、较高气温地区抑郁患病与O3暴露关联更强。  结论  本研究发现男性人群、吸烟人群以及生活在PM2.5浓度较低和年均气温较高地区的人群中,O3暴露与抑郁患病风险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气温作为全球性环境危险因素之一,能增加人群发病和死亡风险,造成健康经济损失。评估温度相关疾病负担对于制定及实施适应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聚焦近年来全球各国温度相关疾病负担研究,梳理和评价相关研究指标、评估方法与现状,为温度相关疾病负担的评估及预估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 估算北京市2013年1月17-31日PM2.5相关的人群超额死亡风险。 方法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模型计算北京市2008-2011年间PM2.5对人群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系数。应用比例风险模型估算北京市2013年1月17-31日(15 d)重度雾霾PM2.5污染造成的超额死亡风险,同时与2008-2011年1月17-31日的年均超额死亡风险比较分析。 结果 北京市2008-2011年间,PM2.5浓度每增加10 g/m3,人群总死亡风险增加0.28%(95%CI:0.18%~0.41%),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32%(95%CI:0.16%~0.47%)和0.31%(95%CI:0.01%~0.63%)。北京市2013年1月雾霾天气PM2.5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风险为164人/15 d,显著高于2008-2011年1月17-31日的15天超额死亡风险57人/15 d(2=51.800, P 0.01)。朝阳区和海淀区超额死亡风险是10个区(县)中最高的。 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是PM2.5污染的敏感性疾病。在重度雾霾天气期间,PM2.5可增加人群超额死亡风险,并表现出一定地区差异,以人口密集和污染浓度高的中心城区健康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现,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3],因此环境与健康工作有待广泛和深入地开展,然而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环境与健康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的环境与健康工作已不再是简单地基于几个或者几十个实验室数据的分析结果,而是需要大规模监测和调查数据作为支撑,许多大规模监测网络和调查研究不断涌现,如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4]、全国空气污染(雾霾)人群健康影响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普通居民室内外PM_(2.5)污染情况,探讨室内外PM_(2.5)关系及影响室内PM_(2.5)浓度的因素。方法于2018年9月—2019年1月从济南市历下区甸柳社区选择49户普通居民住宅采用RPPM_(2.5)系统监测3 d室内PM_(2.5)浓度、温度和相对湿度,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监测期间室内人员窗户开关、烹饪、空气净化器使用等信息。每次调查的时间间隔为30 d,共开展5次调查。从距离调查点位最近的环保监测站和气象监测站获取同期的室外空气PM_(2.5)浓度以及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利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室内PM_(2.5)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8年9月—2019年1月的5次调查显示室内PM_(2.5)浓度的几何均数分别为64.96、38.29、57.4、50.39和59.60μg/m~3,室外空气PM_(2.5)浓度几何均数分别为40.21、34.65、58.60、67.89和83.14μg/m3,室内外PM_(2.5)浓度呈正相关(rs=0.41,P0.001)。秋季室内外PM_(2.5)浓度比值(I/O)为1.17(P_(25)~P_(75):0.96~1.55),冬季I/O值为0.77(P25~P75:0.54~0.93),秋季I/O值明显高于冬季。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室外空气PM_(2.5)浓度(β=2.84×10~(-3),P0.001)、室内外相对湿度差绝对值(β=-0.02,P0.001)、室外风速(β=-0.87,P0.001)、空气净化器使用(β=-0.14,P=0.04)和室内除尘(β=0.19,P0.001)是影响室内PM_(2.5)水平的重要因素。混合效应模型的边际R~2(R_m~2)为0.55。结论济南市普通居民住宅室内外PM_(2.5)浓度关系在秋季和冬季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别,室外空气PM_(2.5)浓度、室内外相对湿度差绝对值、室外风速、空气净化器使用和室内除尘是影响室内PM_(2.5)浓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分析我国生活饮用水监测指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法基于环境健康综合监测平台,收集全国重点流域10省25区县的饮用水监测数据,建立水质监测数据库并对饮用水中14种化学物质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14种化学物质中硝酸盐的超标率最高,为5.69%;挥发性酚类、锰和三氯甲烷的超标率分别为2.89%,2.56%和2.32%。非致癌风险平均值位居前5的指标顺位为铜三氯甲烷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以N计);14个指标中,铜的非致癌风险值相对较高(0.278 1),氨氮最低(0.001 3);男性的非致癌风险略高于女性;丰水期和枯水期各污染物的危害系数值有差别,但不具有规律性。结论本研究多流域饮用水中14种化学物质的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全球自然环境破坏,气候异常,污染严重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致使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已成为世界性议题。而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间的复杂性和间接性联系也对环境管理者提出严峻挑战。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始于上世纪40年代~([1]),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应用显示,风险评估方法可供环境健康管理者有效使用,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积极制定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南京市温度对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利用南京市2007—2012年死因、气象、空气污染数据,使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南京市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冷效应、热效应、极端冷效应和极端热效应的健康风险(RR)。结果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死亡、呼吸系统死亡的最低死亡温度(MMT)分别为25.2、25.5、25.3℃。非意外死亡的冷效应、极端冷效应、热效应、极端热效应的RR分别为:1.39(95%CI:1.25~1.53)、1.08(95%CI:1.02~1.14)、1.13(95%CI:1.07~1.20)、1.11(95%CI:1.06~1.16);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分别为:1.67(95%CI:1.44~1.94)、1.11(95%CI:1.03~1.20)、1.25(95%CI:1.15~1.36)、1.21(95%CI:1.13~1.29);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分别为1.43(95%CI:1.04~1.96)、1.13(95%CI:0.97~1.32)、1.31(95%CI:1.09~1.56)、1.25(95%CI:1.08~1.45)。结论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为温度影响死亡的敏感疾病,尤其应关注冷效应和极端热效应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中国空气污染与不良出生结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中国空气污染与不良出生结局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通过检索万方、中国知网(CNKI)、PubMed、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2016年6月30日前发表的中国人群空气污染物暴露与不良出生结局相关文献,按照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对纳入的2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中国孕产妇妊娠期间空气动力学直径≤10 μm的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总悬浮颗粒物(TSP)暴露可能增加低出生体重发病风险;妊娠期间暴露PM10、SO2、NO2可能增加早产发病风险;妊娠期间暴露SO2、NO2、臭氧(O3)、PM10可能增加先天性心脏缺陷及其他出生缺陷发病风险。结论 中国孕产妇妊娠期间空气污染物暴露可能增加不良出生结局发病风险,需进一步开展研究探讨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