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食管闭锁并气管食管瘘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天性食管闭锁(esophagcal atrcsia,EA)并气管食管瘘(tracheo esophageal fistula,TEF)的患儿常合并肺部感染和循环衰竭,手术死亡率较高。近4年来我科共实施10例此类手术的麻醉,效果满意。现将麻醉管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低体重小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其解剖和病理生理特征,使麻醉技术管理和操作难度大大增加。2001年3月至2003年2月,我们连续完成8kg以下小婴儿心脏手术49例,现将小婴儿麻醉及体外循环(CPB)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艾司洛尔伍用硝普钠用于动脉导管结扎术中降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导管未闭 (PDA)结扎术中 ,控制性降压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我院 1996年 7月~ 1998年 6月间 ,实施PDA结扎术时遇降压困难 12例 ,气管插管后静吸复合维持麻醉 ,游离动脉导管时开始实施控制性降压 ,在加深麻醉 (如加大安氟醚、异氟醚吸入浓度及单次静注异丙酚、芬太尼、氟哌啶等 )的基础上 ,分次静脉注射ATP、压宁定等降压药物 ,仍无效时改用硝普钠 0 5 μg·kg-1·min-1,并逐渐增至 5 μg·kg-1·min-1。因在结扎前仍不能将收缩压降至 10 6kPa(80mmHg)以下且伴有心动过速 (成人HR≥ 10 0次 /分 ,小儿…  相似文献   
4.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无痛胃镜检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并发症包括舌后坠、呛咳、躁动、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围麻醉期惊厥的病例很多,但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发生惊厥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无痛胃镜检查中惊厥的病人,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惊厥的可能机制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急性体动脉栓塞患者其原发心脏病变的严重性及动脉栓塞所致血液动力学变化和代谢障碍,使得麻醉手术风险显著增加。本文回顾分析我院近两年急性体动脉栓塞的病例,以提高该类患者围术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手术治疗的麻醉处理方法。②方法 对 2 6例心功能Ⅱ~Ⅳ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均采用以芬太尼为主的低温低压体外循环静脉或静吸复合全麻。③结果  2 6例病人平均麻醉时间 (330± 10 1)min ,芬太尼平均用量 (5 0± 7) μg/kg,潘库溴铵平均用量 (0 .30± 0 .0 6 )mg/kg ,安氟醚平均吸入体积分数 0 .134± 0 .0 0 4 ,地西泮平均用量 (0 .6 0± 0 .2 1)mg/kg。 2 6例病人中心脏自动复搏 18例 ,电击复搏 8例。除 1例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外 ,其余恢复顺利。④结论 缓慢的麻醉诱导 ,以芬太尼为主的静脉或静吸复合全麻 ,配合应用适当的血管活性药物 ,能保持围麻醉期循环稳定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研究离体大鼠神经元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对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调控作用,初步探讨这种调控作用的可能性机制以及在脑保护中的重要意义。方法使用线粒体肿胀法测定线粒体通透性孔的开放程度,分别使用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抑制剂钌红、激动剂精胺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抑制剂环孢菌素处理分离的线粒体,观察吸光度的连续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钌红(5μmol/L)使吸光度降低程度与速率明显减小,而精胺(100μmol/L)使吸光度降低的程度与速率进一步增大,但是环孢菌素A(2μmol/L)能够减弱精胺的这种作用。结论在离体大鼠大脑皮层线粒体中,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可能对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有调控作用,这种调控机制在脑缺血再灌注脑保护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开放剂尼可地尔(nicorandil)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假手术组)、B组(脑缺血再灌注组)、C组(脑缺血再灌注+尼可地尔组)及D组(脑缺血再灌注+尼可地尔+5-HD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各组于脑缺血2h后进行再灌注,再灌注22h后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线粒体标志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降解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结果(1)B、C、D组再灌注22h后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A组,脑梗死体积、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均显著高于A组,线粒体标志酶活性SDH、CO表达显著低于A组(P〈0.01);(2)与B、D组比较,C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脑梗死体积、MDA含量明显减少,SDH、CO活性明显增高(P〈0.01);(3)B组和D组各指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尼可地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开放mitoKATP通道、维护线粒体功能、减少氧自由基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