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肱桡肌止点的解剖特点及其在桡骨远端骨折茎突骨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2015年3—9月选取14例成人新鲜尸体上肢标本,观察肱桡肌肌腱的解剖结构及其止点的位置、形态,测量止点范围长度、宽度、面积以及与桡骨茎突尖的距离。选取2014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29例伴有茎突骨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正位X线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茎突骨块分为完整型和碎裂型,茎突骨块完整型测量茎突骨块长度,茎突骨块碎裂型分别测量干骺端骨块长度和关节面骨块长度。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解剖学和X线片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尸体上肢标本解剖测量显示:肱桡肌肌腱向远端走行途中分别与前臂深筋膜、旋前方肌及第二伸肌间隔的腱膜组织通过坚韧的纤维组织相接续;肱桡肌肌腱以纤维形式牢固附着于桡骨茎突表面,止点形态近似水滴状,尖部指向近端;肱桡肌肌腱止点范围长(18.80±3.67)mm,宽(11.23±2.06)mm,止点附着面积(141.53±4.55)mm2,肌腱附着部近端距桡骨茎突尖距离(26.59±3.76)mm。临床X线测量结果显示:11例茎突骨块完整型的茎突骨块长(24.42±4.30)mm;18例茎突骨块碎裂型,茎突骨块总长(28.08±4.93)mm,其中干骺端骨块长(16.32±3.87)mm、关节面骨块长(11.76±3.46)mm。与标本解剖测量结果比较,茎突骨块完整型和碎裂型的茎突骨块长度与肌腱附着部近端至茎突尖的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45、1.334,P值均>0.05),茎突骨块碎裂型的干骺端骨块长度与肱桡肌止点长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1.839,P>0.05)。结论 肱桡肌肌腱止点牢固附着于桡骨茎突,是桡骨远端骨折形成茎突部干骺端骨块的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2.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原因误诊、漏诊致使儿童孟氏骨折发展为陈旧性骨折,严重影响患儿前臂及肘关节生长发育.含肘关节的前臂影像学检查可避免孟氏骨折的误诊、漏诊,患肢电生理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辅助诊断神经损伤.患儿骨折畸形愈合及前臂畸形发育影响前臂旋转功能及肘关节屈伸功能,脱位的桡骨头随年龄的增长而畸形发育,影响肘关节屈伸运动和前臂旋转功能.该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两种术式及疗效,提出更加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我院2005年8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77例,随机行尺神经松解后筋膜瓣下前置术或皮下前置术两种术式,其中尺神经松解后筋膜瓣下前置42例、皮下前置35例.病例分级采用顾玉东建议的肘管综合征临床分型评定标准,随访采用肘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至6年,平均2.5年.多数患者在术后3~4个月症状得以缓解,术后时间再长并无更好的恢复.根据肘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价:优42例,良25例,可8例,差2例;优秀率54.5%,优良率87.0%.筋膜瓣下前置术及皮下前置术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筋膜瓣下前置术为治疗肘管综合征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4.
5.
患者男,40岁.因发现左腋部肿物1年,左上肢麻木4个月来我院就诊,要求切除肿物.患者20年前车祸后出现左胸上部肿物,1998年切除肿物,病理检查诊断为韧带样瘤,曾局部放疗一次.1年前发现左腋部内侧出现肿物,核桃大小、质实、不能活动、不痛,左上肢无麻木感,当时未予重视.随后肿物逐渐长大,偶有压痛,4个月前患者发现肿物增大,压痛,压迫肿物时左上肢有麻木感.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考虑为纤维肉瘤.入院后查体:左胸部外侧可见一长约20cm手术切口瘢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