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9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针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患者经过正规的非手术治疗可获得临床治愈。我院自2004年5月~2005年3月采用腹针疗法为主配合骨盆电动牵引、中药熏蒸及推拿综合治疗此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术中应用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3月~2014年3月行颈椎前路椎间减压及ROI-C植骨融合的105例手术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29例,年龄平均53.64±11.13岁(20~77岁);单节段76例,双节段23例,三节段5例,四节段1例,共置入ROI-C融合器141枚。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患者吞咽不适的发生率,采用VAS、JOA、NDI评价临床疗效,并利用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前、术后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高度的变化。结果:10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80±7.04个月(12~3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38.34±38.14min,平均手术出血量40.76±96.72ml。术前VAS评分为4.22±0.85分,术后6个月为1.48±0.62分,末次随访时为1.02±0.64分,与术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JOA评分为9.84±2.02分,术后6个月为14.2±71.81分,末次随访时为14.83±1.61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NDI评分为39.74±3.69分,术后6个月为12.71±2.82分,末次随访时为10.84±2.14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前颈椎曲度平均为13.58°±7.51°,术后6个月为18.59°±7.11°,末次随访时为19.05°±6.95°,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椎间隙高度为3.19±0.41mm,术后6个月为5.03±1.11mm,末次随访时为4.62±0.88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术后早期患者吞咽不适和声音沙哑的发生率分别为4.76%(5/105)和7.62%(8/105),术后6个月上述症状均消失。本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术后伤口血肿或感染、内置物松动、移位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术中应用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安全、有效,可以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并且改善和维持颈椎整体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减少患者术后吞咽不适和声音嘶哑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应用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采用ROI-C行ACDF治疗的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45~76岁,平均58.1岁;C3/C4/C5 3例,C4/C5/C6 11例,C5/C6/C7 5例,C6/C7/T1 1例,C5/C6及C7/T1 1例,C3/C4及C5/C6 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颈部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生理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高度,过伸过屈位X线片评价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活动度(ROM),并对术前及随访时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9~53个月,平均35.3个月。术后3个月VAS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沉陷率为11.4%。术后3个月相邻节段ROM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ROM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有1例融合上位相邻节段发生椎间隙不稳,但无临床症状。根据Mac Nab标准,疗效优良率为90.9%。随访中未发生术后颈部轴性疼痛、融合器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ROI-C行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期随访临床疗效可靠,颈椎生理曲度和融合椎间高度得以有效维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三仁汤治疗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脊柱病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病例9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人,分别采用三仁汤和西乐葆口服,观察并记录体温变化,湿热证主要症候变化,通过湿热证候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对术后体温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术后湿热主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三仁汤对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并可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新加香薷饮加减治疗腰椎围手术期感冒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新加香薷饮加减治疗腰椎围手术期感冒咳嗽患者21例。结果:治愈10例,好转9例,无效2例,风寒证的有效率85.7%,风热证的有效率90.9%,暑湿证的有效率100%,总有效率90.5%,其中治疗3天即有15例有效,占71.4%。结论:新加香薷饮加减治疗腰椎围手术期感冒咳嗽疗效确切,且对风寒证、风热证和暑湿证各型均有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互动健康教育模式结合中医辨证饮食指导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疗效。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例,随机分成2组,干预组在围手术期采用互动健康教育模式结合中医辨证饮食指导;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方法。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月均进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术前2组SA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周2组SAS评分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月2组SA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2组VA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周2组VAS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月2组VA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2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3月2组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互动健康教育模式结合中医辨证饮食指导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薄智云教授以腹针治疗腰腿痛,辨病后辨证,病证结合诊断。他认为肾气不足为腰腿痛发病的重要环节,"补肾佐以健脾"为治疗腰腿痛的基本大法。选择正确的处方,进行辨证施治,在定位准确的情况下,进行加减、调针,是取得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鱼摆手法"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腰椎内固定术后腰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12例,治疗组予"鱼摆手法"治疗;对照组常规给予消炎止痛药物口服。2组治疗前、治疗1周及治疗后1月均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治疗组在治疗后予即时评分,对照组在用药后3h予即时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组内各时间点VA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即时(或3h)疗效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周、治疗后1月,2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鱼摆手法"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腰痛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腹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激素及消炎止痛药治疗.疗程1周,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和日本整形外科学会制定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JOA),分别对疼痛、腰椎功能状态进行评分.结果:2组术后1月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术后1周、术后3月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腹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龙鳖胶囊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膝骨关节炎(KOA)大鼠损伤软骨细胞的修复作用。【方法】选用36只4~6周龄大鼠,采用胶原酶注射法复制KOA模型(双膝)。将造模大鼠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中药灌胃组(龙鳖胶囊剂量为7.5 g·kg-1·d-1)、BMSC移植组(每次尾静脉注射BMSC 1×106,每周2次),每组12只。干预时间为6周。给药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双膝软骨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双膝软骨组织的病理变化,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PCR)法检测大鼠双膝软骨组织Col2a1、XIAP、Hu R蛋白和m RNA的表达。【结果】HE染色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软骨组织表面粗糙,软骨裂隙较多,软骨细胞聚集分布且胞质皱缩,排列紊乱。中药灌胃组和BMSC移植组较模型组细胞表面略显平整,软骨细胞增多,细胞分布较为均匀,软骨裂隙减少。免疫组化和q PCR结果显示,中药灌胃组和BMSC移植组Col2a1、XIAP、Hu R蛋白和m 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01),但2个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鳖胶囊与BMSC移植均可促进KOA大鼠Col2a1胶原分泌,改善软骨修复,其机制可能均与上调凋亡相关蛋白Hu R、XIA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