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4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食管心房起搏对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V1导联左束支阻滞QRS波形的早期表现 ,以及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QRS波形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功能性左束支阻滞显现的因素。 10 0例经食管心房程序刺激显现的具有直接显示性左束支文氏阻滞特征的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病人与 10 0例无功能性束支阻滞的正常者作对比研究。结果 :①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的检出率为 6 .73% ;②V1导联左束支阻滞的早期QRS波形的表现为SV1增深。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QRS波形的演变规律为正常rS—深S波的rS—窄QS—宽QS ;③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的房室交界区功能不应期略短于左束支有效不应期 ,而房室交界区相对不应期、功能不应期则显著短于对照组 (5 4 2± 95msvs 5 74±6 4 .1ms,4 15± 5 1.4msvs 4 4 1± 5 1.7ms ,P <0 .0 1)。结论 :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上可呈现其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 43例 ,男 2 8例 ,女 15例 ,年龄 (71 2 6± 7 5 0 )岁。低分子肝素钙 5 0 0 0IU ,每日二次皮下注射 ,连用 7d。用药前及用药后作常规 12导联心电图 ,观察心率、血压、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总持续时间、凝血酶时间 (T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结果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为 81 39% ,并有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 ,缩短心绞痛发作时间 ,减轻心肌缺血的程度等作用。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14岁。发热一周,胸闷、心悸。1天前心电图检查发现基本心律为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体检:T37℃,BP12.0/8.0KPa(90/60mmHg)。心界不大,心率40/min,律齐,心前区闻及Ⅰ级收缩期杂音。肺呼吸音清。化验: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抗链“O”正常。LDH362U/L,LDH_144%,AST 15U/L。X线胸透及UCG检查正常。临床拟诊:病毒性心肌炎。图1为入院时心电图,窦性P波2∶1下传心室,P-R间期延长固定为0.40S,后继QRS波在I、V_6导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V1导联左束支阻滞QRS波形的早期表现,以及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QRS波形的演变规律及影响功能性左束支阻滞显现的因素。方法100例经食管心房程序刺激显现的具有直接显示性左束支文氏阻滞特征的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病人与100例无功能性束支阻滞的正常者作对比研究。结果①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的检出率为6.73%;②V1导联左束支阻滞的早期QRS波形的表现为SV1增深;③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QRS波形的演变规律为正常rS→深S波的rS→窄QS→宽QS;④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的房室交界区功能不应期略短于左束支有效不应期,而房室交界区相对不应期、功能不应期则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V1导联左束支阻滞的早期QRS波形的表现为SV1增深,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QRS波形的演变规律为正常rS—深S波的rS—窄QS—宽QS。  相似文献   
5.
我院收治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以下简称预激伴房颤)一例,应用异搏定引起室颤,后经电除颤复苏。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66岁。有高血压病十余年,多年来有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史,1984年7月19日凌晨突感胸闷、心悸伴心前区疼痛而惊醒,症状持续1小时,服“人丹”后缓解。四小时后症状再发,口服“心  相似文献   
6.
电极组合方式与经食管心房起搏阈值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7例病人每例用六极起博导管组成10种起搏电极组合,以相同脉宽和导管位置作食管心房起搏。发现负极接第3极,正极接第2、4、5极的四极组合法起搏阈值仅18.8±3.0V,仅2例(1.9%)有明显不适感,与其它组合方法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该法起搏脉冲振幅适中,与V1导联的QRS波方向相反。便于进行观察,测量和分析。因此,有助于食管心房调搏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女患,37岁.因心悸、间断尿黄、乏力三年,双下肢紫癜一年,于1986年8月17日入院.体检: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双下肢散在出血点.双眼球微突,双侧甲状腺Ⅱ  相似文献   
9.
平板运动试验不同时段QT离散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在平板运动试验(TET)时是否随心肌缺血的诱发而增大,以及选择那一时段的QTd、QTcd值作为判断标准。方法随机测量100例TET阳性者的运动前、运动中心率最高时、运动中或后ST压低最大时及运动后2分钟的QTd、QTcd,并与100例TET阴性者作对比研究。结果阳性组运动中心率最高时、运动中或后ST压低最大时及运动后2分钟的QTd、QTcd较运动前显著增大(P<0.01),尤以运动致ST压低最大时为明显,而阴性组运动心率最高时、运动后2分钟的QTd、QTcd与运动前比较无明显增大(P>0.05)。结论TET中QTd、QTcd的变化或无变化与ST改变有良好的相关性,QTd、QTcd值增加可作为TET结果判定的新的参考指标,QTd、QTcd值的选择应以ST压低最大时为宜  相似文献   
10.
<正> 临床及食管电生理资料例1 男性,30岁。有阵发性心动过速史10年,每次发作历时散分钟至数小时。呈突然发作和消失,多与情绪波动和劳累有关,发作时常感心慌、胸闷、头晕。查体:一般情况好,Bp14.6/10.6kPa(110/80mmHg),心界不大,心率78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室验室检查未见异常。食管心房调搏窦房结恢复时间及窦房传导时间正常。程序心房电刺激检查:S_1S_1550ms,S_1S_2以10ms为步长从530ms开始递减反扫,可见随S_1S_2缩短,S_2R逐渐延长,当S_1S_2为290ms时,S_2R为280ms(R_2后有逆P′,R-P′140ms可能为循慢径路逆传折返所致);S_1S_2为280ms时,S_2R为380ms;S_1S_2为270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