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高浓度全反式视黄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抑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的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和诱导大鼠BMSCs;在成脂诱导液中加入0.1、0.5、1.0、5.0μmol/L atRA,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油红O染色变化;油红O染色提取法分析不同浓度atRA对BMSCs成脂分化的影响;real-time PCR测定细胞视黄酸受体(RARα、R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2(PPARγ2)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细胞形态及油红O染色观察发现,在0.1、0.5、1.0、5.0μmol/L atRA作用下大鼠B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受到抑制,且呈浓度依赖性;油红O染色提取法半定量测定结果显示,随着atRA浓度升高,分化细胞内脂肪含量降低(P<0.01);real-time PCR检测显示与血清组(未加atRA)相比,加入atRA后,大鼠BMSCs的CEBPα和PPARγ2表达显著降低(P<0.05),RARα表达无显著差异[血清组vs 1.0μmol/L atRA组:(0.008 4±0.001 9)vs(0.009 1±0.001 3),P>0.05],但RARγ表达显著增加[血清组vs 1.0μmol/L atRA组:(0.022 6±0.001 2)vs(0.053 1±0.002 3),P<0.01]。结论 0.1、0.5、1.0、5.0μmol/L atRA可抑制大鼠B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其机制可能与RARγ的上调及CEBPα、PPARγ2的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化钴(cobalt chloride,CoCl2)后处理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作用。方法生后7日龄SD大鼠66只,分为假手术组(n=16)、缺氧缺血组(HI组,n=18)、CoCl2即刻干预组(C1组,n=14)、CoCl2术后1 d干预组(C2组,n=18)。Western blot检测术后1、2、7 d脑组织HIF-1α蛋白的表达。大鼠生后7周行水迷宫观察CoCl2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结果 HI组和C1组HIF-1α蛋白在术后第1、2天增多,第7天则不能检测到HIF-1α蛋白。而C2组第7天仍能检测到HIF-1α蛋白表达。水迷宫实验显示C2组较HI组3~5 d时平均潜伏时间明显缩短,穿越原平台区域的时间增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部分恢复(P<0.05)。结论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CoCl2促进HIF-1α蛋白的持续表达,术后1 d干预可有效恢复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A是机体重要的脂溶性维生素,参与机体多种功能,在小儿生长发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生儿期维生素A 缺乏与其生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具有维生素A缺乏风险的国家,新生儿补充维生素A已经成为国家政策。但是目前很多研究对这一政策提出质疑。该文对新生儿维生素A缺乏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低相对分子质质量(LMWH)肝素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PTE)的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血清指标CRP、IL-8和TNF-α、凝血纤溶指标Fbg、D-D、AT及PT的影响。方法选取65例于我院治疗的急性PT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33例)。所有患者均经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LMWH治疗,研究组采用辛伐他汀+LMWH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血清指标及凝血纤溶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RP、IL-8和TNF-α指标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Fbg、D-D、AT及PT指标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显著改善P0.05);对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1.25%,与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90.91%(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LMWH治疗急性PTE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炎症水平,调节体内凝血纤溶状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肿瘤原代细胞三维立体培养法药敏检测技术(collagen gel droplet-embedded culture drug sensitivity test,CD-DST)是一种先进的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相对于其它方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细胞用量少、简便快速等.自该法建立以来,大量基于此平台的临床研究便陆续开展起来,主要针对一些常见的恶性肿瘤,如大肠癌、乳腺癌等.大量研究证实,CD-DST技术的检测结果与临床治疗效果的拟合程度很高,应用该方法模拟的化疗方案,患者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CD-DST对于建立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更广泛的应用,会在个体化治疗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CD-DST技术的建立及研究进展,有望为该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为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多属性效用量表已成为主要的健康效用值测量工具。良好适应状态质量评估量表(Quality of Well-Being Scale,QWB)作为国际通用六大成人MAU量表之一,在国内应用较少。为促进QWB量表在国内的进一步应用,文章首先梳理了QWB量表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了QWB量表的健康状态描述系统和效用积分体系,并重点介绍了QWB量表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最后对QWB量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这将为国内开展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尤其是效用值测量与成本–效用分析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与可切除性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1月我院149例胰腺腺癌行胰腺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采用最大选择检验法确定术前LMR对于总生存时间的最佳临界值。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LMR对不同AJCC分期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术前LMR的最佳临界值为3.4,将患者分为高LMR组(LMR≥3.4,62例)和低LMR组(LMR3.4,8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总生存时间与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手术切缘、AJCC分期、淋巴结转移、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及术前外周血LMR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癌胚抗原≥5μg/L(HR=1.723,95%CI:1.122~2.645,P=0.013),手术切缘阳性(HR=2.168,95%CI:1.356~3.466,P=0.001)和淋巴结转移阳性(HR=1.699,95%CI:1.153~2.502,P=0.007)是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LMR≥3.4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HR=0.442,95%CI:0.295~0.660,P=0.000)。高LMR组和低LMR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7.9月和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27.672,P=0.000)。结论术前LMR与可切除性胰腺腺癌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术前高LMR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准确的病理学检查在直肠癌的诊治流程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既能评判新辅助放化疗及手术切除的效果,又能指导术后辅助治疗,甚至能够用于评判预后的风险程度。TNM分期是直肠癌常规病理诊断的基础,分子病理诊断已经进入临床应用。常用于指导辅助治疗和预后评估的病理学指标包括T分期、N分期、环周切缘、新辅助治疗反应、脉管浸润、神经周围浸润、RAS基因状态、错配修复状态等。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女,18岁,查体发现脾肿物2周。患者于2周前出现腹部不适,无寒战、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反酸,无呕血、黑便,无腹泻,无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提示“脾肿瘤”,为求进一步诊治而来本院,门诊以“脾肿瘤”收入本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状态较好,食欲欠佳,睡眠尚好,大小便无异常。入院后完善上腹部增强CT提示“脾脏囊实性占位,脉管瘤?”入院诊断:脾肿瘤。  相似文献   
10.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外科治疗的关键在于肿瘤的完整切除。腹腔镜手术因其术中出血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以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胃GIST的治疗。2013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采用腹腔镜经胃壁胃腔内手术方式对1例47岁女性胃底近贲门处GIST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