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迂曲为神经科常见的血管形态学异常现象.随着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CTA)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颈内动脉迂曲在临床上被发现.颈内动脉迂曲指颈内动脉颅外段过长、扩张,以致有扭曲、打圈、成襻等血管形态异常导致脑供血不足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可发生于一侧,也可为双侧.但是,在临床中此现象尚未被人们重视,本文就颈内动脉迂曲的研究新进展进行讨论,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在清醒状态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2月到2008年1月,在局麻下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2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狭窄7例,椎-基底动脉系狭窄5例.结果:本组12例均成功接受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患者清醒,配合良好,无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复查DSA提示,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由原来的67.5%±9.5%下降至9.5%±2.8%(P<0.01).随访12~23个月,12例患者症状均改善,无卒中发生.结论:局麻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将重要并发症的危险性降到最低;颅内动脉痛觉神经并不敏感,完全可以承受介入支架置入操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内皮素转化酶1(ECE-1)启动子T-839G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DSA或CTA、MRA诊断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与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对照者,各518例。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验ECE-1启动子区T-839G基因多态性。结果两组TT、TG、GG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74,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等位基因频率T略高于对照组(92.3%,89.8%),G略低于对照组(7.7%,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3,P〈0.05)。两组总计(GG+TG)/TT的基因型频率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按性别和年龄分层后,显示女性和〈64岁者(GG+TG)/TT基因型频率对照组均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女性:OR=0.59;95%CI:0.37~0.94;P=0.03。〈64岁者:OR=0.61;95%CI:0.38~0.97;P=0.04)结论ECE-1启动子区T-839G多态位点G等位基因可能降低女性及年龄〈64岁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个月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201 1年11月一2013年10收治的TIA患者121例,其中1个月内发生急性脑卒中者35例作为卒中组,未发生者8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ABCD2评分及血清hs-CRP水平的差异,及其预测患者1个月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价值。结果卒中组患者ABCD2评分高于对照组[(6.1±1.2)分vs.(4.2±1.6)分],高危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94.3%vs.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hs-CRP水平为(23.71±4.56)mg/L,高于对照组的(11.48±3.88)mg/L(P<0.05);TIA患者hs-CRF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56,P<0.05);以患者血清hs-CRP作为预测TIA患者在1个月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指标,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5%C1 0.790.93),以16.78 mg/L为cut-off值,其预测TIA发生急性脑卒中的敏感度为80.7%、特异度为60.8%。结论近期发生急性脑卒中的TIA患者ABCD2评分及血浆hs-CRP均显著升高,ABCD2评分及hs-CRP检测可作为预测TIA患者近期发生脑卒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全脑血管造影术愈来愈广泛应用于临床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但全脑血管造影术可能出现由穿刺引起的一些并发症,如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穿刺点感染、局部血肿、深静脉血栓形成、动脉夹层形成和腹膜后血肿等,应当注意预防和及时救治[1].本科发现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出现动静脉瘘、穿刺点局部血肿、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经抢救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脂微球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调节作用,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前列地尔组,每组32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拜阿司匹林75 mg,普伐他汀10 g,神经节苷脂20~40 mg,奥拉西坦4~6 g,丹参注射液20 ml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 d,疗程为14 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前列地尔脂微球注射液10 μ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中静脉滴注,2次/ d,疗程为14 d.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ELISA)法于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浆TNF-α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前列地尔组的TNF-α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加用前列地尔脂微球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的疗效,前列地尔脂微球注射液能降低血浆TNF-α水平,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症状,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循证医学方法探讨雷沙吉兰治疗震颤性麻痹(P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Medline、EMBASE和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雷沙吉兰治疗PD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 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雷沙吉兰组和安慰剂组治疗前后震颤性麻痹综合评分(UPDRS)差值的标准化均方差(SMD)为效应指标,比较雷沙吉兰与安慰剂治疗震颤性麻痹前后UPDRS评分、药物不良反应(TESS)评分有无差别。结果与安慰剂比较,雷沙吉兰可显著降低震颤性麻痹病人UPDRS评分(P0.05);亚组分析显示1 mg/d雷沙吉兰口服较安慰剂组可使病人治疗后UPDRS平均下降2.14分(P0.05),2 mg/d雷沙吉兰口服可使病人UPDRS评分下降3.21分(P0.05)。与安慰剂组比较,雷沙吉兰不增加病人不良反应评分(P0.05)。结论与安慰剂比较,雷沙吉兰口服1 mg/d或2 mg/d可显著降低震颤性麻痹病人UPDRS评分,明显缓解PD病人临床症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