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色谱-质谱联用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纳米雄黄对大鼠肾脏中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的影响,研究代谢物谱变化与肾毒性之间的关联性,为纳米雄黄毒性机制的深入研究、纳米雄黄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将SD大鼠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雄黄低中高剂量组和纳米雄黄低中高剂量组(40,200,1 000 mg/kg)共7组,连续灌胃28 d后处死大鼠,收集血清和肾脏样本。经血生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纳米雄黄可导致肾脏损伤,且受损程度呈剂量依赖性。同时采用LC-MS和GC-MS对肾脏中代谢物变化进行整体表征,利用模式识别进行数据挖掘,发现高剂量纳米雄黄组大鼠肾脏样本中半胱氨酸、蛋氨酸、脯氨酸及LysoPE、LysoPC等32个代谢物含量较对照组均发生明显改变,提示上述代谢物与纳米雄黄肾毒性相关,为潜在毒性标志物。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雄黄对肾脏的毒性机制可能与氨基酸和脂质代谢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姜新  李少元  邓小颖  张尊建  黄寅 《中草药》2018,49(22):5328-5333
目的对大鼠口服雄黄与纳米雄黄后血清、肝、肾、脾中三价砷[As(III)]、五价砷[As(V)]、一甲基砷酸(MMA)、二甲基砷酸(DMA)4种砷形态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两组大鼠体内砷形态的差异。方法 SD大鼠分别ig给予800 mg/kg的雄黄与纳米雄黄,28 d后采集血清及各组织样本,经前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ICP-MS)测定生物样本中砷形态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4种砷形态在大鼠血清和肾脏样本中均被检出,肝脏中检出了3种,脾脏中检出了2种;各砷形态在纳米雄黄组中的含量明显高于雄黄组。结论纳米化提高了雄黄的生物利用度,更多的砷被吸收进入体内并发生代谢转化,这可能导致纳米雄黄肝、肾等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