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不同氟、钙和碘水平对甲状腺重量的交互作用。方法应用2x2x2析因实验设计将Wistar大鼠分成8组,分别进行适中氟钙碘、适中氟碘高钙、适中钙碘高氟、适中碘高氟钙、适中氟钙低碘、适中氟高钙低碘、适中钙高氟低碘、高氟钙低碘喂养,6个月后观察其对甲状腺重量的影响。结果氟与钙和钙与碘分别存在交互作用(F=5.868,P=0.018和F=4.062,P=0.048)。固定因素分析,适中氟、钙时,低碘组的甲状腺重量高于适中碘组(t=-4.523,P〈0.001);适中碘高氟时,适中钙组低于高钙组(t=-3.472,P=0.003);适中碘、钙时,高氟组低于适中氟组(t=2.733,P=0.014);适中碘高钙时,适中氟组低于高氟组(t=-2.502,P=O.022)。其它各比较组间无差异。结论氟与钙和钙与碘对甲状腺重量分别发生交互作用,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甲状腺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人三角肌肌梭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揭示三角肌的肌梭分布 ,为相关临床应用提供较详尽的形态学资料。 方法 :①用经甲醛固定 1年以内的童尸 3具 (3~ 10a)及成人尸体 2具 (2 5a,4 0a) ,完整取下三角肌 ,采用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染色其肌内神经。②用经甲醛固定 2年以上的童尸 5具 (2~ 11a) ,在三角肌前亚部、中、后亚部取材 ,组织学HE染色后 ,采用体视学方法进行肌梭密度的研究。 结果 :①三角肌中亚部的肌内神经分支较为丰富。②三角肌的肌梭指数为38.0 2个 / g ,肌梭联合体比例为 13.31%。三角肌中亚部的肌梭密度和肌梭联合体比例与三角肌前、后亚部相比较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中亚部肌腹中部远端的肌梭密度与其近端相比较 ,无显著差异。前亚部的肌梭密度与后亚部相比较 ,无明显差异。结论 :人三角肌三个亚部的肌梭密度不同。三角肌中亚部的肌梭密度和肌梭联合体比例大于前、后两个亚部 ,提示其在肩关节运动的监测和姿势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该肌进行活检或病理检查取材研究时应当考虑区分亚部或深浅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三角肌的肌梭分布,为相关临床应用提供较详尽的形态学资料.方法:①用经甲醛固定1年以内的童尸3具(3~10a)及成人尸体2具(25a,40a),完整取下三角肌,采用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染色其肌内神经.②用经甲醛固定2年以上的童尸5具(2~11a),在三角肌前亚部、中、后亚部取材,组织学HE染色后,采用体视学方法进行肌梭密度的研究.结果:①三角肌中亚部的肌内神经分支较为丰富.②三角肌的肌梭指数为38.02个/g,肌梭联合体比例为13.31%.三角肌中亚部的肌梭密度和肌梭联合体比例与三角肌前、后亚部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亚部肌腹中部远端的肌梭密度与其近端相比较,无显著差异.前亚部的肌梭密度与后亚部相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人三角肌三个亚部的肌梭密度不同.三角肌中亚部的肌梭密度和肌梭联合体比例大于前、后两个亚部,提示其在肩关节运动的监测和姿势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该肌进行活检或病理检查取材研究时应当考虑区分亚部或深浅区.  相似文献   
4.
斜方肌各亚部的肌构筑肌梭分布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斜方肌亚部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1)用肌构筑法对10具成人尸体的斜方肌亚部进行肌构筑学研究。(2)用体视学方法对6具成人尸体的斜方肌亚部进行肌梭分布研究。 结果 (1)斜方肌降部的肌重(30.71±7.40 )g、肌长(10.45±1.62) cm、肌纤维长(9.18±0.99) cm、生理横切面积(3.11±0.72) cm2,水平部的肌重(44.14±10.61) g、肌长(8.65±0.84) cm、肌纤维长(7.14±0.84) cm、生理横切面积(5.89 ±1.66) cm2,升部的肌重(44.89±11.67) g、肌长(11.83±1.12) cm、肌纤维长(9.09±0.94) cm、生理横切面积(5.37±1.55) cm2。(2)斜方肌降部的肌梭密度(39.05±5.08)个/cm3,水平部的肌梭密度(24.48±6.50)个 /cm3,升部的肌梭密度(21.68±6.64)个/cm3。 结论 (1)根据斜方肌各亚部的构筑学特征,推测斜方肌降部和水平部在肩部运动中主要是保持和稳定肩胛骨位置,斜方肌的降部与升部在肩胛骨的旋转中起重要作用。(2)斜方肌降部的肌梭密度明显高于水平部和升部。  相似文献   
5.
氟、钙与碘对甲状腺重量和功能的交互作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氟、钙和碘水平对甲状腺相对重量、TSH、TT3和TT4的交互作用。方法应用2×2×2析因实验设计将W istar大鼠分成8组,分别进行适中氟钙碘、适中氟碘高钙、适中钙碘高氟、适中碘高氟钙、适中氟钙低碘、适中氟高钙低碘、适中钙高氟低碘、高氟钙低碘喂养,6个月后观察其对甲状腺重量的影响。结果甲状腺相对重量低碘组较适中碘组高(F=17.297,P<0.001)。TSH低碘组较适中碘组高(F=40.605,P<0.001)。氟与碘对TT3指标有交互作用(F=4.540,P<0.037),固定为适中氟、钙时,低碘组的TT3高于适中碘组(t=3.855,P=0.001);固定为适中碘、钙时,高氟组的TT3>适中氟组(t=3.326,P<0.032)。TT4低碘组<适中碘组(F=8.014,P=0.006)。其它各比较组间无差异。交互作用图显示氟、钙与碘可能有潜在交互作用。结论低碘可引起甲状腺重量和相关功能的改变,氟与碘对TT3可发生交互作用,氟也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甲状腺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查滞尺侧腕屈肌尺侧亚部和桡侧亚部的肌梭分布情况,进一步揭示该肌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取10侧人尺侧腕屈肌尺侧亚部和桡侧亚部的各部位肌组织做石蜡切片。经HE染色后采用体视学方法检测肌内肌梭的分布。结果:尺侧腕屈肌肌梭密度尺侧亚部大于桡侧亚部。结论:尺侧腕屈肌尺侧亚部的肌梭密度高于桡侧亚部,推测尺侧亚部对牵张的敏感度应高于桡侧亚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胸锁乳突肌亚部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肌构筑法,组织学HE染色和体视学法。结果:(1)胸骨头亚部的肌重与生理横切面积分别是锁骨头两亚部之和的1.39倍与1.33倍;锁骨头深亚部的肌纤维长仅为胸骨头亚部肌纤维长的82%。(2)胸骨头亚部和锁骨头浅亚部的肌梭密度显著小于锁骨头深亚部。(3)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支绕锁骨头深亚部后缘(占65%)入肌时距乳突尖(4.39±0.42)cm,而穿锁骨头深亚部(占35%)入肌时距乳突尖(3.96±0.34)cm。结论:胸骨头亚部是胸锁乳突肌肌力的主要提供者。锁骨头深亚部更多参与维持头部姿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