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研究1.5T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淋巴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淋巴结病变患者24例(病理证实者18例),其中恶性淋巴瘤者13例,良性淋巴类病变11例,于1.5THDX磁共振扫描仪行WB.DWI及全身分段冠状位FSEIR扫描,将DWI图像中颈部、腹膜后及腹股沟区淋巴结进行ADC值测量,并比较良性淋巴结及恶性淋巴结的平均ADC值。结果DWI与FSEIR序列比较,DWI显示淋巴结的总数多于后者。13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平均ADC值为(O.924±0.516)×10-illm2/s,其中4例治疗前、后平均ADC值分别为(0.666±0.127)×10-mm2/s、(1.685±0.349)×10-3mm2/s,治疗前后ADC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11例良性淋巴结的平均ADC值为(1.735±0.313)×10-mm2/s,与13例淋巴瘤治疗前ADC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2例病理类型为胃体黏膜相关性淋巴瘤ADC值为(1.845±0.395)×10-mm2/s,与11例良性淋巴结病变的平均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29)。结论1.5T磁共振WB-DWI扫描及ADC值测量为淋巴结病变的检出及定性诊断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且可作为淋巴瘤治疗后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低场强磁共振成像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附1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扫描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低场强磁共振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票 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8~60岁,平均年龄29岁。其中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0例行增强扫描,3例行MRA,2例行DsA检查,5例经半年以上复查病灶影像无变化。13例中发现18个病灶,5个在T1WI上呈等信号,4个为高信号,9个为混杂信号;在T2WI上18个病灶均为不均匀高信号,于抑水序列(FLAIR)所有病灶均呈高信号,梯度回波序列(T2WI)发现9个病灶有低信号环,多数病灶无灶周水肿及占位征象。结论 低场强磁共振扫描可正确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3.
常规MRI平扫不能在极早期发现脑梗死,症状与体征也未能反应缺血区的位置及面积,且发病时间多以口述为准,缺乏诊断依据。低场MRI扩散加权序列能够在超早期发现缺血病灶,但往往因序列参数选择不当,导致假阴性、假阳性出现,影响疾病的治疗,所以调整好各项参数尤其是扩散敏感系数对于病变的诊断及定位,缺血区面积的测量,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扫描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常规行肾区SE序列T1WI、T2WI横断面扫描及泌尿系磁共振水成像(MRU),再对病变区域行FSE T2WI薄层横轴位或冠状面扫描及脂肪抑制(STIR)序列扫描。结果:11例MRU均能显示输尿管不同程度梗阻征象,轴位扫描于梗阻部位显示异常软组织信号。结论:应用低场磁共振机行泌尿系水成像加梗阻区域T2WI薄层扫描及脂肪抑制序列扫描对原发性输尿管癌具有较高的术前诊断价值,尤其对IVU检查不显影或不适于行逆行肾盂造影者更显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