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5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2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德录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三十年,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常采用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临床疗称卓著。兹将他治疗溃疡的学术思想及经验简介如下: 一、重用黄芪益气托毒生肌以治其本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除主运化、生化气血外,尚有调整机体,防御外邪的作用。田教授认为胃院疼痛,饥饿为甚,得食则缓解,局部有冷感,喜暖畏寒,纳食减少,气短乏力,神疲懒言,大便稀溏,舌质淡,脉细弦或弱等脾气虚弱之证,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生之根本。治疗常重用生黄芪30g益气健脾,托毒生肌以治其本。气虚明显加党参;由气及阴,气阴两虚加黄精;阳气不足加桂枝。田老师还根据活动期镜下所见溃疡边缘肿胀隆起,形成围堤样改变,表面甚则糜烂,渗血,中心凹陷,并附以较厚黄白苔,而愈合期镜下常见溃疡边缘肿胀消退,粘膜皱襞向溃疡开始集中,中心凹陷变浅,黄白苔减少等征象,而认为十二指  相似文献   
2.
<正>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承办的"第二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中医脾胃消化病年会"于2014年8月1—3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此次会议共收到全国各省市学术论文392篇,在大会进行专题报告及学术交流的论文54篇,参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选清肠温中颗粒中黄连、三七、青黛的最佳醇提工艺。方法以黄连生物碱、三七皂苷和靛玉红的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乙醇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离心工艺和浓缩干燥工艺。结果优选的工艺为:黄连、三七、青黛3味药加10倍量6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1.5 h,提取液过滤,滤液5000 r/min离心10 min或7000 r/min离心5 min,所得离心液80℃以下减压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15~1.30(60℃)的稠浸膏,50℃以下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结论本研究确定的工艺稳定性好,合理可行,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辨证论治应用中药在Hp相关性慢性胃炎Hp根除率、症状及生存质量方面的疗效和地位,探索中医药在提高Hp根除率、减少耐药、患者依从性方面的优势。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中央随机分为两组,西药标准三联疗法(对照组)治疗32例,中医辨证论治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组)治疗32例;对照组以西药标准三联疗法(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阿莫西林胶囊1g+克拉霉素片0.5g Bid po 10天)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应用中药汤剂(14天)联合标准三联疗法(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阿莫西林胶囊1g+克拉霉素片0.5g Bid po 10天)治疗,治疗结束后1月统计Hp转阴率,期间评价患者症状评分, PRO量表积分,同时检测安全性检查、生命体征等进行观察记录,对比两组差异。结果①治疗组Hp根除率为90%,而西药组Hp根除率为80.8%,对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症状积分差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③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提示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④两组治疗前后PRO积分都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间治疗前后PRO积分差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辨证应用的中药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提示理气类药物应用最多,有20种,其次为化湿类药物14种。结论中医辨证论治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胃炎较标准三联疗法可以提高幽门螺杆根除率,两组都可以改善患者症状、自评症状,辨证论治联合标准三联疗法在改善患者症状评分方面与标准三联疗法疗效相当,而在改善患者自评症状方面有较明显优势,在减少患者失访率、减少药物不良事件发生方面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清肠温中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的影响。方法:自由饮用4.5% DSS溶液7天制备UC模型,同时给予清肠温中方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及美沙拉嗪(莎尔福)进行灌胃干预,处死大鼠,取结肠组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肠白介素-1α(IL-1α)、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NF-γ)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P10的蛋白表达及分布。结果:与正常组相比,DSS诱导的UC大鼠结肠炎症因子(IL-1α、IL-1β、IL-6、TNF-α、INF-γ)和IP10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而经过7天的干预后,结肠炎症因子(IL-1α、IL-1β、IL-6、TNF-α、INF-γ)和IP10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结论:清肠温中方能够通过抑制IP10的表达,下调结肠炎症因子(IL-1α、IL-1β、IL-6、TNF-α、INF-γ)的水平,从而抑制肠道抑制炎症、修复肠粘膜损伤,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2003年重庆第15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学术会议公布了《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至今已推广使用8年余,针对本病近年来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所取得的进展.本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于2009年南宁会议和2010年苏州会议对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进行了两次讨论修订,基本达成了2010年苏州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2011年10月28—30日专业委员会又特邀了部分知名专家在天津进行了最后讨论审定.现将审定后的天津诊疗共识公布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虎杖苷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并通过其调控蛋白激酶Cθ(PKCθ)/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信号对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效应的抑制作用探讨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 3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虎杖苷组(0.045 g·kg-1)及柳氮磺吡啶组(0.5 g·kg-1)。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给与小鼠自由饮水构建UC模型,虎杖苷和柳氮磺吡啶组于造模前0.5 h灌胃给药,连续7 d,正常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末次给药后取结肠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结肠黏膜固有层中Th17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表达。磁珠分选提取C57BL/6小鼠脾脏CD4+T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加入细胞刺激合剂刺激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虎杖苷低、高剂量组。流式细胞术检测虎杖苷对Th17效应的影响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PKCθ和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明显下降、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显著升高(P<0.01),结肠黏膜上皮破损并可见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细胞浸润明显,结肠黏膜固有层中Th17的比例显著升高(P<0.01),血清IL-17A的含量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虎杖苷和柳氮磺吡啶组体质量及DAI评分均有显著的改善(P<0.01),结肠组织损伤程度明显改善,结肠黏膜固有层中Th17的比例显著下降(P<0.01),血清中IL-17A的含量显著下降(P<0.01)。体外实验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h17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1),PKCθ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虎杖苷组Th17细胞比例显著下降(P<0.01),PKCθ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虎杖苷能够抑制PKCθ以及STAT3的磷酸化表达,进而抑制Th17细胞分泌IL-17A,改善肠黏膜炎性病理,对UC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最为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可伴有食欲不振、嘈杂、嗳气、反酸、恶心、口苦等消化道症状;且本病病因病机复杂、病程较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1])。CAG是  相似文献   
9.
肠肝循环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胆汁酸作为肠肝循环的基础物质,在机体脂质代谢、肠道菌群调节、宿主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总结了胆汁酸作为信号分子,激活肝、肠等组织中的胆汁酸受体,如法尼醇X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5、孕烷X受体和维生素D受体等,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认为针对以上靶点进行研究,有望研发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有效药物,但尚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进展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的患者越来越多,给人群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已经成为肝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中西医治疗进展以及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