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6年以来 ,我们应用隐动脉逆行双叶交腿皮瓣为 3例足踝部贯通伤皮肤缺损修复成功。1 手术方法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 :①彻底清创后 ,先后用1∶10 0 0新洁尔灭溶液及敏感抗生素各浸泡 10min(图 1,2 )。②皮瓣设计 :以对侧大隐静脉走行方向为轴设计双叶皮瓣 ,远侧叶皮瓣比足踝部跖侧创面大出 1~ 2cm ,近侧叶皮瓣比足踝部背侧创面亦大出1~ 2cm。两叶间的筋膜组织长度稍大于足踝背、跖两创面的距离 (图 3)。③皮瓣的切取及移转 :先切开两叶间的皮肤 ,在真皮下向两侧游离至与皮瓣等宽。然后按皮瓣设计线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在近侧叶皮…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及高能量创伤的增多,股骨髁上骨折随之增多,处理不得当,极易造成膝关节功能障碍,或内固定失效。我科自1996年3月至2003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单侧外固定支架固定的微创治疗方法,治疗股骨髁上骨折2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对收治的18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病人经详细体格检查、X线及CT检查,有8例符合再次手术条件。1例病人因原术中神经根损伤,再次手术后恢复欠佳,其余7例病人均于术后有较大程度恢复。随访1~3年,平均2年零2个月,效果满意。同时就FBSS常见原因、手术价值、避免手术失败措施、手术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作了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高龄股骨颈骨折比较常见,尽可能降低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仍是临床上的难题。自1992年以来,我们采用在C臂X光机监视下闭合穿针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32例,随访1~2年,CT或X线检查,骨折全部愈合,仅1例股骨头无菌坏死。同时还随访了用AO拉力螺丝钉内固定20例和持续皮牵引治疗28例,就三种方法对比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男性尸体标本,年龄约50岁,身长170cm,双下肢无畸形及发育异常。解剖下肢时发现其双侧腓浅动脉起始于胫前动脉,起点距腓骨小下7.2cm,外径0.2mm。该血管沿趾长伸肌与腓骨长短肌之间下行,沿途发出3支外径约0.1mm的吻合支(附图),与胫后动脉穿支吻合之后,进入皮下,彼此间吻合形成皮下动脉网。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一种简单、实用的皮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所致的肌腱外露、指骨外露。方法在指背缺损区近端创面缘设计皮瓣,蒂一般O.3~O6cm左右,筋膜下腱鞘骨膜上分离。形成窄蒂的类岛状皮瓣.向远端旋转,覆盖缺损区.供皮辨区游离植皮。结果1996年8月-2003年7月间共修复36例,41指,有1指皮瓣感染坏死,2指贴骨瘢痕,其余均一期愈合,成活率97.6%.结论①窄蒂皮瓣为一种修复指背骨外露、肌腱外露的最简单、最有效方法;②一期皮辩下肌腱移植及薄层脂肪铺垫要慎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含腓浅血管的带蒂皮瓣修复胫前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根据14侧成人下肢标本及一条断腿的解剖学观察,设计了含腓浅血管的L形带蒂皮瓣及舌状带蒂皮瓣。1993年4月至1996年10月,应用该术式修复胫前创面11例,创面最大5×4cm,最小2×2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9例,Ⅱ期愈合2例。随访6个月到2年,皮瓣在受区生长良好,创面未复发。结论:本皮瓣含有腓浅血管及较宽的皮蒂两套供血系统,较岛状皮瓣及任意带蒂皮瓣血供明显增加,不但有利于皮瓣成活,又有利于感染控制,适于创面直径在5.0cm以下,创面周围疤痕组织较多或感染未完全控制的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自1977年Virag应用罂粟碱诱发勃起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以来[1],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最常用的是罂粟碱、罂粟碱和酚妥拉明混合剂、前列腺素E1.  相似文献   
9.
前臂骨折致伸拇长肌缺血性挛缩李骞李会全冯佃生(潍坊市市立医院骨科潍坊261031)前臂外伤所致的尺、桡骨骨折在日常工作中多见,一般通过闭合整复或手术治疗达到痊愈。无论何种治疗,前臂的外固定是必要的。在部分尺、桡骨中段骨折的病人于受伤当初伸拇肌力完全正...  相似文献   
10.
腓浅动脉皮支蒂皮瓣的临床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腓浅动脉皮支血管的数量、发出的位置、血管的直径、长度以及发出后与主干大体的角度 ,为形成腓浅动脉皮支蒂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经股动脉热红明胶灌注的尸体 18具 (36侧 ) ,经月国动脉灌注的下肢标本 4侧 ,共 4 0侧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腓浅动脉及其皮支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 腓浅动脉有 3~ 5支皮支发出 ,前 3支恒定出现 ,第 1支在腓浅动脉刚出肌间隔处 ,距腓骨小头 13.76± 2 .36cm。 3支的血管外径、长度分别为 0 .6 1± 0 .2 5mm和 2 .12± 0 .32cm ,0 .4 5± 0 .2 0mm和 1.6 3± 0 .4 2cm ,0 .4 3± 0 .2 1mm和 1.72± 0 .4 6cm。距第 1支 3.4 4± 0 .98cm发出第 2支 ,距第 2支 3.5 3± 0 .74cm发出第 3支。第 4支出现率 12 .5 % ,血管直径 0 .0 4mm ,长度 1.6 8± 0 .31cm ,距腓骨小头 2 2 .38± 0 .95cm。第 5支出现率 7.5 % ,外径 0 .19± 0 .0 1mm ,长度 1.5 7± 0 .77cm ,距腓骨小头约 2 4 .12± 1.0 6cm。结论 ①浅动脉在出肌间隔及筋膜下段恒定地发出 3~ 5条皮支血管 ;②前 3支出现率高 ,管径及长度差异无显著性 ;③腓浅动脉皮支血管管径较粗 ,可以形成带蒂皮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