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18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一种新型阳离子亚苄基环戊酮类光敏剂P2在临床耐药白念珠菌中的结合特性和在生物膜内分布情况,初步了解该光敏剂在真菌生物膜内的吸收和分布特点。方法:(1)体外构建白念珠菌生物膜:以耐氟康唑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1 411~13 149为实验对象,挑取适量菌落,用RPMI-1 640培养基配制~106cfu/ml的菌悬液,移入培养皿中,1.5 h后PBS清洗去未粘附细胞,加入新的培养液,35℃培养箱分别培养3、6、12、24、48和72 h,结晶紫染色观察各阶段生物膜的形成及24 h后是否形成孢子、菌丝和胞外基质组成的成熟生物膜;(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2在生物膜内的分布:以浓度为10、25、50、100μM的P2分别与24和48 h白念珠菌生物膜避光孵育60 min,将处理后的生物膜用培养基漂洗2遍,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采集照片。(3)定量检测生物膜与P2的结合:以浓度为10、25、50、100μM的P2分别与48 h白念珠菌生物膜避光孵育0、10、30、60和240 min,PBS清洗后用移液器洗头均匀刮擦皿底并吹打均匀,用多功能酶标仪测定细胞上结合的光敏剂含量,即选取498 nm的光激发生物膜悬液,记录630 nm处的荧光强度值,每组设3个平形孔,实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结果:(1)3 h可见芽管萌发,6 h假菌丝生成,12 h菌丝形成微菌落,24 h可见孢子和菌丝被少量胞外基质包绕,48h可见菌丝长度增加,胞外基质继续增多,72 h时胞外基质更加浓稠,菌丝和孢子几乎完全被包绕。(2)生物膜与P2的结合是浓度依赖的;随着浓度增加,更多的真菌细胞与P2结合;48 h生物膜在低浓度与高浓度下结合模式不同:10μM和25μM时,只有个别孢子和芽管结合P2;50μM和100μM时,菌丝才与光敏剂P2结合,浓度增加至100μM时,生物膜内大量的菌丝上都结合了光敏剂P2。(3)生物膜结合的光敏剂数量呈浓度依赖,随浓度增加,各时间点的结合量均增加;低浓度与高浓度下结合模式不同:在低浓度时,结合量随时间基本呈线性增加;在高浓度时,前期结合速度快,1 h后结合量趋于稳定。结论:光敏剂与成熟白念珠菌生物膜的结合呈浓度依赖;随浓度增加,各时间点的结合量均增加;低浓度与高浓度结合模式不同,高浓度时生物膜内的孢子和菌丝都能与光敏剂结合,低浓度时只有孢子结合光敏剂:胞外多糖的物理屏障作用和所带负电荷对阳离子光敏剂P2的吸附作用可能是导致结合模式不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包含人的G250真核表达载体,并将该载体转导入293 T细胞检测其表达,为构建以G250为靶点的肾癌模型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获得G250基因,将其连接至PMD18T过渡载体,然后克隆到载体pIRES-neo中。把构建后的重组质粒pIRES-neo-G250转染到293 T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和RT-PCR检测其表达。结果 PCR扩增出的G250基因测序正确,酶切鉴定重组质粒pIRES-neo-G250正确,说明质粒构建成功;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和RT-PCT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IRES-neo-G250在293 T细胞中得到表达。结论该实验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IRES-neo-G250,并且在293T细胞中能够有效表达,为后续构建转染人G250的基因细胞株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自相似方法对紫外线中波(UVA)和短波(UVB)缓解去势雌性大鼠(OVX)的骨质疏松症数据的再分析。方法:黄金分割常数是两个数差异的自然度量。将黄金分割常数为底的对数称为黄金对数,将两个数比值的黄金对数称为过程对数(PL),将一个过程的两个特征参数的子过程PL比值称为自相似指数(SSE),发现自限性过程的SSE守恒。结果:实验组的各项参数构成一个数据组,进一步用两个参数的PL定量表征这个数组的拓扑特征,两个数组的同样两个数的PL比值定义为数组SSE(d SSE)。引起d SSE不守恒的参数称为拓扑参数,其个数称为拓扑数,拓扑数越大,两个数据组的拓扑差异越大。OVX组与健康组的拓扑数为5。OVX+UVB组与健康组和OVX+UVA组的拓扑数均为0。OVX+UVB组与健康组的拓扑数为2。OVX+UVB组与OVX+UVA组和OVX组的拓扑数均为2。结论:研究结果表明,UVB能够完全康复OVX的骨质疏松症,但UVA只能缓解OVX的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源CT多种重建技术在复杂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复杂颌面部外伤患者均行双源CT扫描,在工作站上进行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技术重建.结果 36例患者颌面部骨折均良好显示并明确诊断,手术治疗31例患者术中所见骨折位置、类型、范围、碎骨块移位、塌陷程度均与双源CT检查结果一致.结论 双源CT多种重建图像相结合可清晰显示复杂颌面骨折的空间解剖关系及骨折分离、移位情况,在临床诊断、制订治疗方案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获得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融合蛋白β-hCG/GST并验证其抗原活性.方法 利用PCR法扩增β-hCG全长基因,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42a中,构建重组质粒pET-42a-β-hCG,将该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IPTG诱导表达,经SDS-PAGE分析,亲和层析法纯化融合蛋白,目的蛋白用Western blot法鉴定,ELISA检测纯化得到的融合蛋白的抗原活性.结果 测序结果证实成功扩增出目的基因β-hCG;酶切和测序结果证实pET-42a-β-hCG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转化后可以成功诱导并纯化出大小与预期一致的蛋白;Western blot法及ELISA检测证实纯化后的β-hCG/GST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结论 成功获得β-hCG/GST融合蛋白,该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以β-hCG为靶位的抗肿瘤主动免疫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4例怀疑主动脉病变行双源CT血管成像并诊断为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的检查资料,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及Inspace软件中的血管分析(vessel analysis)进行分析。结果 24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按Stanford分型,A型4例,B型20例。主要表现:24均见主动脉壁呈环形或新月形增厚,增厚血肿壁≥5mm,无双腔征象,平扫血肿呈高密度2例,略高密度10例,等密度6例,低密度6例。穿透性溃疡8例,内膜渗漏5例,内膜钙化内移17例,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粥样硬化性改变19例。并发心包积液6例,胸腔积液8例,主动脉主要分支受累4例,主动脉夹层3例,动脉瘤1例。结论 DSCT扫描得到的轴位薄层数据结合MPR、MIP、VR及Inspace软件中的血管分析(vessel analysis)均能清楚显示血肿的部位、程度、累及范围以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能够稳定表达人G250基因的renca细胞株。方法采用PCR扩增出人G250基因编码区长度的互补序列,根据DNA重组技术定向插入到pIRES-neo真核表达载体中,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IRES-neo-G250。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法将该质粒稳定转染到renca小鼠细胞中,通过调整G418的浓度筛选出阳性的克隆,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测试验证人G250基因转染小鼠renca细胞株后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过限制性内切酶鉴定和序列分析发现pIRES-neo-G250重组质粒构建正确,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可以从稳定转染pIRES-neo-G250的小鼠renca细胞中检测到G250的蛋白条带,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表明,稳定转染pIRES-neo-G250的renca细胞用人的G250特异性抗体检测到有高效的荧光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高效表达pIRES-neo-G250分子的人G250基因renca细胞株,为后续的肾癌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Pubmed及中国知网中涉及的相关文献以及2012年8月至2017年12月,笔者采用PDT治疗宫颈上皮瘤变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局部和系统给药途径的光敏剂均可用于宫颈上皮瘤变的PDT治疗,系统给药方式采用的光敏剂主要为Photofrin和血卟啉注射液,局部给药方式采用的光敏剂5-氨基酮戊酸(ALA)为主,亦可使用氨基酮戊酸甲酯(MAL)、氨基己糖酮戊酸(HAL)、dihematoporphyrin ether(DHE)等。PDT照射光源通常采用波长630~635 nm的红光,多种PDT治疗光参量被用于CIN的治疗。基于局部用光敏剂的PDT疗法治疗主要用于CINⅠ~Ⅱ级的治疗,其有效率为50%~95%,基于系统用光敏剂的PDT疗法主要用于CINⅡ~Ⅲ级的治疗,其有效率为CR 88%~100%。基于局部和系统用光敏剂的PDT疗法对宫颈结构和机能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结论:PDT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局部和系统两种给药方式的PDT治疗的疗效比较还需进行大样本的研究,从而对PDT治疗的光参量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治疗阴茎癌的护理配合。方法:阴茎癌患者1例,男性,年龄31岁。病变位于尿道口右侧,大小4 cm×4 cm。组织病理学提示高分化鳞癌。经静脉注射光敏剂,给药剂量3 mg/kg,给药后48 h,进行光动力治疗。光动力治疗前治疗区拍照,给予患者口服止疼药物,采用利多卡因行阴茎根部局部麻醉。激光波长630 nm,功率密度100 m W/cm2,时间10~15 min。治疗前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避光物品的准备,光敏剂的准确配制及注射,医护密切配合。治疗中指导患者正确配合。治疗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治疗前后拍照,术后1个月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术中患者配合良好,手术顺利。整个治疗过程未发生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术后1个月疗效显著。结论:光动力疗法治疗阴茎癌安全、有效。激光治疗前后良好的护理配合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探讨光动力疗法治疗阴茎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患者男性,31岁,未婚。因"体检发现龟头增生物1月余"就诊。患者2017年10月因体检发现龟头增生物,于2017年11月21日行包皮环切术并龟头增生物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高分化鳞癌。患者自幼发现包茎,未进行过治疗。既往身体健康,无其他特殊患病史,无吸烟饮酒史,家族中无传染病和遗传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好,发育正常,心肺腹无特殊。尿道口右侧龟头见菜花样增生物,累及包皮缘及尿道口,范围4 cm×4 cm大小,顶端增厚明显,尿道口右侧龟头潮红。B超提示:龟头低回声区距尿道口0.4 cm,距体表约0.6 cm。诊断:阴茎癌。治疗方法:经静脉注射光敏剂(血卟啉注射液),给药剂量3 mg/kg,给药后48 h,进行激光照射治疗。术前给予氨酚羟考酮10 mg口服,生理盐水湿润后清除病变部位表面坏死组织。采用利多卡因行阴茎根部神经阻滞麻醉。激光治疗波长630 nm,功率密度100 m W/cm2,根据病变分布,分4个光斑进行照射,时间10~15 min。光动力治疗前后行治疗区荧光检测,进行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区术后即刻呈暗红色,水肿明显,未见出血、水泡。术后5 d水肿消退,术后2周结痂褪去,阴茎外观恢复正常。结论:光动力疗法治疗阴茎癌效果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为阴茎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