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探讨球囊导管取栓术及动脉置管溶栓联合应用治疗下肢动脉栓塞的效果.[病例报告]利用球囊导管给158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进行下肢动脉取栓术,术后在动脉内留置导管,持续滴入溶栓药物,连续2~4d.治疗成功者为128例(81.0%),好转为20例(12.7%),有效率为93.7%(148/158);截肢者为7例(4.2%);所有患者术后踝臂指数提高为0.75~0.90,平均为0.83;未见穿刺部位明显血肿及球囊扩张导致夹层形成等并发症发生.[讨论]下肢动脉取栓术及置管溶栓联合应用对下肢动脉栓塞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雄杰  朴雄 《中外医疗》2008,27(15):134-134
目的 探讨X线检查对鱼发性气胸的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自发性气胸76例的临床特点、X线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76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当中71例X线诊断临床诊断无疑,初期5例误诊为其他疾病,X线诊断准确率93%,76例中单纯卧床休息治疗16例,采用卧床休息+胸穿排气治疗25例,卧床休息+胸腔闭式引流治疗35例.结论 详尽的X线分析对自发性气胸的早期诊断及确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闭合术(EVLT)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对8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先高位结扎大隐静脉及其属支后行EVLT治疗。结果 80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无一例复发,恢复均良好,治疗效果满意。结论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术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机械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后低剂量抗凝的效果。方法:2008年8月~2013年7月选择在我院心脏外科接受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的心脏瓣膜患者80例,根据每天化验检查的标准化比值( INR)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其中INR<1.3的有30例,INR≥1.3的为50例,华法林剂量范围分别为1.8±0.4和2.8±1.3mg/d。结果:所有患者完成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发生并发症12例,发生率为15.0%,其中中枢性栓塞4例,周围性栓塞5例,严重性出血3例。其中INR <1.3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应根据INR检测范围尽量给予小剂量华法林口服,从而减少心脏瓣膜患者术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0PCABG)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在冠心病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冠心病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把上述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治疗组给予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呼吸时使用时间、术中失血量与术后住院天数都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的低氧血症、肺部感染和房颤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在冠心病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能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球囊导管取栓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利用球囊导管进行下肢动脉取栓术后在动脉内留置导管,持续滴入溶栓药物2~4天。结果本组有效率为93.7%(148/158),成功率为81.0%(128/158),截肢率为3.8%(6/158)。术后踝肱指数显著提高为0.83(0.75~0.90)。未出现明显的穿刺部位血肿、球囊扩张导致夹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取栓术与置管溶栓两种方法对下肢动脉栓塞的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62岁。因外伤引起左股骨干骨折于2009年10月12日入院,入院时查体:心率:95次/分,血压100/65mmHg(1mmHg=0.133kPa)。于10月14日行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术,术后第五天患者出现左下肢肿胀、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心率由85次/分升至132次/分,血压由130/90mmHg降至72/0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肢导低电压。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经患侧腘静脉、经患侧大隐静脉及经健侧股静脉3 种入路方式的置管溶栓(CDT)治 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 年3 月-2017 年3 月该院收治的DVT 患者75 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CDT 治疗方法。按照置管入路的不同分为腘静脉组、大隐静脉组及股静脉组,每组各25 例。 比较3 种入路方式患侧下肢大腿和小腿的肢体消肿率、通畅改善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 组患侧下肢大腿 和小腿的肢体消肿率、通畅改善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选择3 种入路 方式治疗DVT 对DVT 患者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一般情况下,尽量选择较易穿刺的患侧腘静脉和患侧 大隐静脉入路;如若未成功,可考虑经健侧股静脉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期能量限制(CR)对正常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24只F344/NSIc系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L组)和能量限制组(CR组)各12只。AL组自由摄入食物及水,CR组限制食物摄入(不禁水)8周(饲料总摄入量为对照组的64%)。采用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试验测定两组葡萄糖输注率(GIR)判断其胰岛素敏感性(GIR越高,胰岛素敏感性越高);比较两组体质量增加及内脏脂肪重量;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骼肌葡萄糖转运体4(Glu T4)、蛋白激酶B底物蛋白160(AS160)及磷酸化AS160(p-AS160)蛋白表达。结果CR组GIR明显高于对照组,体质量及内脏脂肪重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Glu T4、AS160及p-AS160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短期CR可提高大鼠正常状态下的胰岛素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AS160上游的胰岛素信号转导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