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疗效。方法:将3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次均给予激素冲击治疗,治疗组同时口服阿托伐他汀80mg/d,对照组予B族维生素口服,坚持6个月。分别算出2组治疗1个月、6个月的EDSS评分差值,同时用MRI比较2组治疗6个月后在MRI上病灶数目及体积变化及半年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ED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RI上病灶数较治疗前减少48.8%,体积减少62.1%;对照组病灶数目较治疗前减少23.9%,体积减少33.4%,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减轻MS急性期神经功能损伤,减少病灶数量及体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2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眼底视网膜血管状态评估。分别按照动态脉压、IMT分组。结果24hAPP≥60 mmHg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增高、IMT明显高于对照、眼底改变较重(P<0.01);IMT增厚组动态PP增大(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PP增大与IMT增厚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视网膜微血管硬化进展的影响因素;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视网膜微血管硬化及未来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胆红素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胆红素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100例,查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急性脑梗死组胆红素水平较TIA组更低。结论:胆红素水平降低可能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是一种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出现含有暴力情节的梦境,同时伴有梦境演绎行为的异态睡眠,其暴力行为可造成同床者或自身受到伤害,如发生骨折等严重后果,并影响睡眠质量。RBD与脑桥的蓝斑核部位病变有关,常见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多系统萎缩等。本文报道1例RBD患者发生脑桥出血后RBD的梦境演绎行为消失,支持脑桥在R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短期联合治疗小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及根据危险分层选择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方案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0例小卒中/TIA患者,治疗组50例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7天,以后根据ESSEN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及低危组,分别给予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对照组50例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均持续1年。结果:随访1年,治疗组总有效率96%,优于对照组7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早期短期抗血小板,以后根据卒中复发危险分层选择不同抗血小板制剂进行二级预防治疗小卒中/TIA的临床策略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张琴  张然  朴影  朱建楠  王赞 《中国卒中杂志》2016,11(11):962-965
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与卒中均为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研究提示RLS 增加卒中的发病风险,而且卒中患者RLS发病率也明显升高。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RLS可能与梗死部 位相关,病灶部位的铁含量异常、多巴胺功能障碍可能与RLS相关。另外,RLS患者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副交感神经被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 ami 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活动增加,心率 增快,血压升高,引发心房颤动等各种心律失常,可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有研究表明,RLS患者 的不良睡眠质量可能导致的睡眠剥夺、抑郁及不良睡眠习惯均能增加卒中的风险。正确认识两者之 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临床上更好地进行卒中和RLS诊断以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脑梗死与BNP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40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大面积脑梗死18例,合并房颤者15例。脑梗死患者均于入院时(急性期)、发病后10~14 d(亚急性期)抽血检测BNP。同时选择40名健康体检者做对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BNP浓度高于对照组,而且急性期高于亚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血浆BNP浓度明显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合并房颤者急性期血浆BNP浓度高于无房颤者。结论血浆BNP水平与脑梗死以及梗死面积、梗死类型有相关性,且在经过治疗后BNP水平明显下降,提示BNP可能参与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有望成为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沟通技术是解决医患矛盾的方法,也是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良好的沟通铸就和谐医疗。方法针对临床常见纠纷的主要原因,强调优质服务一沟通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提出沟通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睡眠障碍是很多躯体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的表现之一,而头痛是神经系统疾病最常见症状之一。很多头痛患者受到睡眠的影响,同时头痛也是睡眠障碍患者最常见的临床主诉,睡眠障碍也可直接诱发头痛发作,各种头痛发作几乎均与睡眠障碍有关,导致或伴发睡眠障,两者之间密切相关,在既往的临床工作中睡眠障碍和头痛常被分开治疗,本文将对头痛与睡眠的联系进行阐述,以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两者关系的认识,改善头痛与睡眠的预后。1头痛与睡眠的解剖机制1.1睡眠的解剖机制现在认为,睡眠是由下丘脑腹外侧视前核(VLPO)神经元启动的。这些神经细胞分泌γ-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模式MRI指导下应用局部亚低温延长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时间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3例发病6~12 h通过多模式MRI筛选符合溶栓条件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溶栓组及对照组,亚低温组同时给予局部亚低温及尿激酶溶栓治疗,溶栓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3组常规治疗相同,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4 d、90 d的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结果亚低温组及溶栓组治疗后14 d及90 d NIHSS评分明显减少(P〈0.05),亚低温组90 dNIHSS评分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在多模式MRI筛选下,很多超出目前规定时间窗的患者可以从溶栓治疗中获益,而不增加出血转归,局部亚低温治疗患者远期疗效优于单纯溶栓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