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放射性肠炎(RE)是腹盆腔或腹膜后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导致的肠道最严重、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受累肠道病变广泛、复杂、迁延不愈,治疗难度极大,效果欠佳,严重者可形成短肠综合征。作为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功能十分广泛。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放射所导致的R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RE和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及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起源于消化道肌层Cajal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或其同源干细胞,其发生多数与KIT或PDGFRA基因突变有关。GISTs的发病率、靶向治疗耐药率及术后复发率逐年升高,极大影响了患者预后,故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当前GISTs的研究热点。ETV1是转录因子ETS家族成员,可刺激KIT基因转录,KIT蛋白通过MEK-MAPK信号通路增强ETV1的表达,ETV1和KIT正反馈协同调节导致ICC/GISTs细胞内信号通路持续激活,从而促进肿瘤增殖。FOXF1在GISTs中呈特异性高表达, 可能与KIT和ETV1上游调节因子促进ICC/GISTs谱系特有基因表达有关。ETV1、FOXF1可能为GISTs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向。本文就ETV1、FOXF1表达与GISTs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腹腔内肠系膜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肠系膜肿瘤,多见于小肠系膜,也可发生于结肠系膜、胃结肠韧带、大网膜及后腹膜深处。该病以纤维母细胞增生为特征,呈侵袭性生长,可局部复发,但不发生远处转移。其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因查体或肿瘤生长较大侵袭周围组织引起梗阻或继发感染时发现,临床特征不典型,很容易误诊。本文报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ESP)阻滞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154例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3例)和对照组(81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ESP阻滞联合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3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08例克罗恩病行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2例患者行单次手术,26例行再次手术.分析可能影响克罗恩病患者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的25项因素,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血型、术前WBC、术前中性粒细胞、术前淋巴细胞、术前Hb、术前Alb、术前前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表达、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表达、病变原发部位、疾病类型、肠外表现、肛周病变、吸烟史、阑尾手术史、初次手术前病程、初次手术前1年内使用免疫抑制剂、初次手术前BMI、术前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OPNI)、初次手术前应用肠内营养、是否急诊手术、初次术后并发症情况.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前白蛋白、hs-CRP、病变原发部位、疾病类型、吸烟史、初次手术前1年内使用免疫抑制剂及初次手术前应用肠内营养是克罗恩病患者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x2=5.928,4.805,7.491,12.363,5.229,9.026,16.50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变原发部位为回结肠型(L3型)、初次手术前1年内使用免疫抑制剂及初次手术前应用肠内营养制剂提供热量<500 kcal/d是克罗恩病患者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08,3.535,5.489,95%可信区间:1.035~3.518,1.087 ~ 11.494,1.816 ~ 16.590,P<0.05).结论 克罗恩病病变部位为回结肠型(L3型)、初次手术前1年内行免疫抑制剂治疗及初次手术前2周内每日肠内营养制剂提供热量< 500 kcal的患者有较高的复发再次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6.
短肠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导致小肠广泛切除后,残留功能性小肠过少而出现的临床症候群,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多数病人需长期依赖肠外营养提供能量。作为短肠综合征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肠道非移植手术已有术式的适应证不断被探讨、临床效果不断被验证及新的术式不断被发掘。实践证明,以“小肠倒置术”为代表的“增加食物转运时间”的手术成功率低,改善营养水平有限,已不做推荐。以“缩窄肠管直径、增加残余小肠长度及吸收面积”为核心理念设计的术式如小肠缩窄延长术(LILT)、连续横向肠管成形术(STEP),效果较为确切,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术式。作为LILT、STEP适应证补充的螺旋延长缩窄术(SILT)是一种最新手术方式,其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胃肠间质瘤(GISTs)是最常见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传统放化疗无效,手术完整切除是可能治愈该病的唯一方法。虽然GISTs靶向治疗效果显著,但KIT或PDGFRA基因多位点突变和/或二次突变导致靶向治疗耐药及复发率逐年升高,因此寻找新方法成为治疗GISTs研究热点。GISTs内部存在大量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和复杂免疫微环境,多种免疫细胞参与GISTs发生、发展,且在靶向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GISTs免疫治疗基础及临床试验结果均证实GISTs免疫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本文系统总结了GISTs免疫治疗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内镜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是在内镜引导下,经皮穿刺放置胃造瘘管,进行营养补充和/或胃肠减压的微创手术方法。自1981年第一例PEG成功实施以来,该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胃肠功能正常、但长时间(病程1个月以上)存在吞咽障碍或不愿进食的患者。PEG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已广泛开展,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状态。欧洲肠外肠内营养指南(ESPEN)指出,PEG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极为少见,约1%~4%,术后因患者持续激动造成穿刺部位广泛出血、PEG胃腔内垫片短时间脱出至皮下的并发症更是未见报道。鉴于该并发症罕见、发生原因特殊,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人体成分测量可以评价体内各种成分的含量,了解人体基本健康状况,对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检测和预后进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一旦人体成分比例失衡,将会严重影响健康。人体成分测量方法一般分为局部测量法和全身测量法。局部测量法包括皮褶厚度法、超声检测法、计算机断层扫描法和核磁共振法;全身测量法包括人体测量法、水下称重法、空气置换法、生物电阻抗法、近红外线吸收法、双能X线吸收法、同位素稀释法、钾同位素测定法和三维人体扫描法等。本文对人体成分测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概述。  相似文献   
10.
再喂养综合征(refeeding syndrome)是机体经过长期饥饿或营养不良,重新摄入营养物质后出现以低磷血症为特征的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是一种潜在的致命疾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常被临床医生所忽略。本文报告1例再喂养综合征病例,通过阐述其发现、发展及治疗过程,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7岁,反复腹痛、发热伴黄疸2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