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麻醉中脑氧饱和度下降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纳入28例行心脏手术 患儿,丙泊酚3 mg/kg静脉注射加深麻醉后,记录浅麻醉时以及加深麻醉后1,2,3,4,5,10,15 min时的脑组织氧 饱和度(cerebral tissue oxygen saturation,SctO2),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HR;浅麻醉时以及加深麻醉后5,10 min时的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二氧化碳分压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浓度;浅麻醉时以及加深麻醉后1,5, 10,15 min时的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Vm)、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收缩峰速度与舒张末期速度比值(S/D)。分析SctO2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 因素。结果:丙泊酚加深麻醉后,与浅麻醉时相比SctO2下降4.99%(95% CI:4.33%~5.65%,P>0.05);MAP,PaO2, PaCO2,Hb无明显变化(P>0.05);Vm加深麻醉后1,5,10 min较浅麻醉时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AP,HR,PaCO2,MCA Vm的下降与SctO2的下降正相关。结论:MAP,HR,PaCO2,MCA Vm的 下降为SctO2的危险因素,避免以上因素下降,对维持SctO2的稳定,避免脑氧供需失衡,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有重要 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剂量非去极化肌松药在面神经监测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方法30例全麻下术中行面神经功能监测的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ASAⅠ级或Ⅱ级,使用TOF-watch sx肌松监测仪监测肌松程度,随机分成2组(n=15):使用小剂量肌松药维持组(R组)和对照组(C组),R组麻醉诱导后泵入非去极化肌松药维持TOF=3,C组诱导后至面神经监测结束不再使用肌松药,观察收缩压(SP),舒张压(D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CO2分压(PETCO2)。观察有无术中体动反应,术后第1天回访患者,测定面神经功能H-B分级。结果所有病人均满意完成面神经监测,C组有3例患者术中发生体动,R组无术中体动发生,2组病人术后面神经功能优良率(H—B分级1~2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肌松监测下,小剂量非去极化肌松药可以用于面神经监测手术麻醉,并能减少术中体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丙泊酚TCI时患者意识消失(LOC)及诱发脑电爆发抑制(BS)时的效应室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R组:以4ng/ml靶浓度TCI瑞芬太尼10 min后开始TCI丙泊酚,靶浓度从1μg/m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1μg/ml,每一靶浓度输注1min,至脑电监测爆发抑制比(BSR)达到15%后结束试验;N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模拟瑞芬太尼TCI,其余方法与R组相同,期间所有患者每间隔20秒行改良OAA/S评分,改良OAA/S评分2分定义为LOC,BSR15%定义为出现BS现象。记录LOC和BSR达15%时的丙泊酚EC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LOC时R组丙泊酚效应室EC50为1.73μg/ml(95%CI 1.68~1.79μg/ml),N组为2.35μg/ml(95%CI 2.29~2.41μg/ml)(P0.05)。BSR达15%时R组和N组丙泊酚EC50分别为6.25μg/ml(95%CI 6.18~6.42μg/ml)和6.31μg/ml(95%CI 6.13~6.47μg/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合TCI瑞芬太尼可降低丙泊酚TCI意识消失时的效应室EC50,但对出现脑电爆发抑制时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下行日间手术患者在PACU的监护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并经PACU苏醒的患者28946例,根据患者入住病室分为日间手术组(A组,3032例)和传统住院手术组(C组,25914例)。日间手术患者以1∶1的比例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方法与传统住院手术患者进行匹配。比较匹配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信息及PACU时间。结果PSM前,与C组比较,A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3);但年龄更小,ASA分级更低,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气管拔管前观察时间及PACU时间更短,气管拔管后观察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根据性别、年龄、ASA分级、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匹配后,A组气管拔管前观察时间及PACU时间更短,气管拔管后观察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相比传统住院手术,日间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后气管拔管前观察时间、PACU时间更短,但气管拔管后观察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盐酸曲马多注射液为对照药物观察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CA)中应用酮咯酸氨丁三醇的镇痛效果。方法:90例择期肺叶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酮咯酸氨丁三醇组45例,盐酸曲马多组45例。术后患者神志清醒后疼痛评分达中或重度疼痛者,静脉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30mg或盐酸曲马多100mg后连接静脉PCA泵(酮咯酸氨丁三醇2.5mg/ml;盐酸曲马多8.3mg/m1)行术后PCA镇痛治疗。由观察者记录用药前和用药后18h内的疼痛强度、疼痛强度差、疼痛缓解度、各个时点的PCA用药量、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均在用药后0.5h内产生镇痛作用,PCA治疗过程中均能维持患者在轻度疼痛或无痛,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达到相同镇痛效果时,酮咯酸氨丁三醇组的累计用药量明显少于盐酸曲马多组(P〈0.05)。2组患者在疼痛治疗过程中血压、心率和呼吸无显著性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酮咯酸氨丁三醇和盐酸曲马多注射液对于术后急性疼痛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但达到相同镇痛效果时,酮咯酸氨丁三醇的用药量明显少于盐酸曲马多注射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