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Twin-block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前后关节盘形态和位置的变化.方法 将2015年7月~2016年6月就诊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经临床及MRI检查诊断为单侧或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并接受改良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者19例,共28侧关节纳入研究,治疗前后均拍摄MRI,测量治疗前后关节盘前后径、盘髁距离、盘髁角度并进行配对t检验,对治疗前后的关节盘形态进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9例患者28侧关节盘均存在可复性前移位,经过改良Twin-block治疗后,24侧关节盘位置恢复正常,4侧关节盘在闭口时仍处于前移位状态.治疗后关节盘前后径增加,盘髁距离、盘髁角度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关节盘形态治疗前以V形最多(16侧),其次为双面平滑形(9侧);治疗后以双凹形(16侧)和双面平滑形(10侧)为主;治疗后关节盘形变程度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侧关节盘复位失败者,治疗前盘髁距离及盘髁角度相对较大,关节盘形变相对较重.结论 改良Twin-block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使发生移位的关节盘前后径及位置恢复,使关节盘形变减小.但对于关节盘移位及形变程度较重者,其治疗效果可能不理想,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分层研究,并延长随访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舌肌黏膜瓣修复腭裂术后硬腭区巨大穿孔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采用前蒂舌肌黏膜瓣对15例先天性腭裂术后硬腭区巨大穿孔的患者进行手术修复.在腭部穿孔区周缘偏口腔侧环形切开粘骨膜,向内反转并对位缝合,以封闭穿孔区的鼻腔侧;在舌背部设计相对应的前蒂舌肌黏膜瓣,将其向前翻转后覆盖腭部创面对位缝合,以关闭穿孔区的口腔侧.结果:除1例患者舌肌黏膜瓣与腭部穿孔区边缘出现微小裂孔外,其他14例患者的伤口均愈合良好.所有病例未发现舌体运动受限、感觉及味觉减退,术后语言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舌肌黏膜瓣血供丰富,应用方便灵活,是修复腭裂术后硬腭区巨大穿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体外培养大鼠颌下腺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颌下腺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 :应用胰酶消化法进行颌下腺细胞的分离纯化 ,然后进行颌下腺细胞原代和传代培养。绘制培养细胞的生长曲线 ;MTT法检测培养细胞活力大小。透射电镜 (TEM )观察结合免疫组化检测鉴定细胞来源及性质。结果 :整个颌下腺细胞生长期间为呈多样性的上皮细胞 ,细胞可传 4~ 5代 ,成活 3 0~ 40d。随培养时间延长 ,各组细胞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比较培养 72h原代、第 2代与第 4代细胞吸光度值 ,原代、第 2代与第 4代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超微结构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培养细胞表现为腺上皮细胞的特征。结论 :原代和传代培养第 1代、第 2代颌下腺细胞活性较强 ,可在进一步的实验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表面修饰技术处理的明胶海绵与颌下腺种子细胞复合培养,研究表面修饰技术对颌下腺种子细胞在支架材料上附着、生长和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明胶海绵36块,随机分A、B、C3组,每组12块。分别用单纯明胶海绵、层粘连蛋白表面修饰的明胶海绵材料、转化生长因子B3表面修饰的明胶海绵材料与鼠颌下腺细胞在体外复合培养。培养后第3、7、15天行组织学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第15天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细胞来源,测定上清淀粉酶含量。结果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培养后第3天各组细胞分散于材料表面,无细胞突起形成;第7天B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A组和c组,细胞突起形成并锚定于胶原海绵表面;第15天B组细胞数量仍多于A组和C组,并可见细胞之间有触突联系和腺管样结构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复合培养的颌下腺细胞BrdU呈强阳性。随着接种后培养时问的延长,各组颌下腺细胞分泌的淀粉酶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第15天C组淀粉酶含量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应用层粘连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对明胶海绵进行表面修饰,可促进颌下腺种子细胞在材料上的附着、增殖和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5.
TGF-β3对体外培养颌下腺细胞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3,TGF-β3)对鼠颌下腺细胞(rat submandibular glandcells,RSGCs)的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原代及传代培养RSGCs并观察TGF-β3对其增殖、分化和淀粉酶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0.5ng/ml~10.0ng/mlTGF-β3明显促进颌下腺细胞的分化和分泌功能,对细胞的增殖无抑制作用。结论:TGF-β3能促进RSGCs的分化和淀粉酶的分泌功能,但对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关节盘移位复位锚固术同期数字化颏成形术对成人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ADDwoR)伴下颌偏缩(MR/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6—2019年于深圳大学附属深圳市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就诊的成人ADDwoR伴MR/D患者35例,全部患者术前经磁共振成像(MRI)及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确诊,由同一医生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应用颞下颌关节镜上腔灌洗术治疗临床表现为张口受限合并关节区疼痛的中老年颞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保守治疗无效的16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引起张口受限合并关节疼痛的中老年患者,行颞下颌关节镜上腔灌洗术,分析治疗前后不同时期患者的疼痛值(疼痛直观模拟标尺VAS)、张口度和健侧侧向运动度变化,并通过MRI检测治疗前后关节盘位置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张口度35mm、健侧侧向运动≥6mm的患者占87.5%(14/16),不同时期的张口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01),特别在治疗后1个月内增加明显,疼痛亦有显著缓解(P〈0.001),无并发症的发生。MRI显示,有1例患者的关节盘部分复位。结论:颞下颌关节内窥镜下的上腔灌洗术直视下操作准确,能有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明显改善张口度和缓解疼痛。颞下颌关节镜治疗技术安全有效,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颞颌关节镜治疗颞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98例颞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分别采用颞颌关节镜进行关节盘前松解复位灌洗、关节上腔粘连松解灌洗、单纯关节上腔灌洗等治疗方法,通过观察疼痛程度、张口度及侧向运动度的改变,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灌洗治疗后患者张口度、侧向运动度和疼痛程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关节盘前松解复位灌洗组和粘连松解灌洗组治疗后疼痛减少值、张口度及侧向运动度增加值明显高于单纯灌洗组。关节盘前松解复位灌洗组在张口度增加值及疼痛减少值的改变优于粘连松解灌洗组。结论:关节上腔灌洗可以作为颞颌关节内紊乱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而针对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患者,颞颌关节镜下关节盘前松解复位灌洗治疗则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出现移位和功能障碍的下颌髁突骨折的分型和疗效.方法 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有骨折移位和功能障碍的下颌髁状突骨折的患者50例(69侧),依据骨折线的水平分为髁突囊内,髁突颈部和髁突下骨折,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和固定方法进行治疗.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临床随访,从临床和影像学两方面评估术后恢复情况.囊内骨折根据杨驰教授的骨折线分类方法,将骨折分为分为A、B、C、M四型,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手术的特点.结果 50例患者中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的48例(66侧),术后平均随访10.45个月,随访期末平均开口度33.89 mm(31.5~43.7 mm),8侧出现暂时性额纹消失,3个月后7侧恢复.术后总体满意度97.92%(47/48),仅1例骨折患者因1年后伴有颞区皮肤麻木和额纹消失不满意,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对于发生移位和功能障碍的下颌骨髁突骨折分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经验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广东地区汉族人群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SCL/P)的发生与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的关联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对124例NSCL/P患者和273例健康人群的外周血液进行MTHFR基因C677T基因型检测,比较突变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强度。结果:病例组MTHFR基因突变纯合型(677TT)比例及携带T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东地区汉族人群NSCL/P的发生与其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相关,等位基因C突变为T可能会增加患NSCL/P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