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3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70篇
外科学   302篇
综合类   101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3篇
  1篇
肿瘤学   6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癌病人天然杀伤细胞活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微量细胞毒试验——LDH 释放法用于对胃癌病人临床免疫的监测.测定100例正常人和50例胃癌病人外周血 NK 细胞毒.结果:正常人值为36.10±5.68,胃癌组中,10例早期胃癌为28.76±4.70,25例进展期胃癌为14.51±5.80,15例晚期胃癌为11.86±4.43,与正常人值比较,P 值分别>0.05,<0.01和<0.01.NK 细胞毒活性随胃癌病变的进展和肿瘤体积的增大而逐渐降低,手术切除肿瘤后可有不同程度回升,甚至恢复到正常水平。长期化疗能损伤 NK 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染色体不稳定性相关基因MRE11(meiotic recombination 11 homolog A)突变与原发性胃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7例原发性胃癌病人的胃癌组织和对应的正常胃黏膜组织,并通过显微切割方法从胃癌组织中获取较纯胃癌细胞。设计扩增MRE11基因外显子的引物共20对,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在胃癌细胞和对应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对MRE11基因编码区进行突变检测,并运用CGH方法对存在突变的胃癌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结果:在27例原发性胃癌中,4例存在MRE11基因共4个体细胞水平的错义突变,其中3例为肠型胃癌。CGH显示该4例胃癌均存在5个以上基因组片断的获得或丢失事件。结论:MRE11基因突变可能在某些原发性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显示染色体不稳定性的肠型胃癌。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和临床研究,探讨脾切除对诱发胃癌过程的影响,重点分析了进展期胃癌宿主脾脏的免疫状态,并配对比较了联合切脾或非切脾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差异,为临床合理地开展胃癌扩大根治术提供了重要的免疫学依据。全文由四部分组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一、大鼠胃癌模型的建立及脾切除对诱癌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观察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沉默树突状细胞(DCs)恒定链(Ii)后,DCs疫苗的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从小鼠骨髓分离骨髓前体细胞,细胞经100 ng/ml GM-CSF和100 ng/ml IL-4诱导培养6 d后,转染针对DCs Ii链特异的Ii-siRNA,转染后加用50 ng/ml TNF-α继续诱导细胞成熟48 h,然后分别用Western blot检测沉默效果及CCK-8试剂盒检测DCs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此外,DCs共转染Ii-siRNA和小鼠胃癌前体细胞MFC的总RNA后,与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共培养,通过ELISA检测培养上清IFN-γ/和IL-4的水平,并收集致敏淋巴细胞进行体外杀伤实验。结果Ii-siRNA明显抑制DCs Ii的表达。沉默Ii链能够增强DCs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并促使淋巴细胞向Th1的方向漂移[IFN-γ:(5107±351)pg/ml,IL-4:(65±13)pg/ml,P<0.05]。淋巴细胞经共转染Ii-siRNA和MFC RNA的DCs激活后,明显而特异地杀伤靶肿瘤细胞(杀伤百分率: 66.94%±2.75%,P<0.05)。结论通过siRNA沉默DCs的Ii链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增强抗肿瘤免疫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内镜活检对胃癌组织学分类术前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内镜活检对胃癌组织学分类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 术前对141例胃癌患的内镜活检标本分别根据Lauren分类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判断组织学分类,并与手术标本结果对照。结果 内镜活检对胃癌Lauren分类术前诊断的准确率为76.6%。对肠型胃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4%和80.6%。而对弥漫型胃癌则分别为82.7%和80.3%,在59例术前诊断为肠型胃癌的病例中,18例(30.5%)在手术标本中呈弥漫性行生长,而在75例术前诊断为弥漫型胃癌的病例中,仅6例(8.0%)术后诊断为肠型胃癌,内镜活检对胃癌WHO分类术前诊断的准确率为87.2%,其中对乳头状/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敏感性分别为91.9%。33.3%和66.7%。结论 内镜活检对胃癌组织学分类的术前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胃癌外科治疗30年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58年1月至1987年12月,我院外科共收治胃癌2722例,其中手术2412例(手术率88.6%),切除1720例(切除率71.3%).切除者术后总5年生存率为34.8%.Ⅰa、Ⅰb、Ⅱ、Ⅲa、Ⅲb及Ⅳ期胃癌切除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8.7%、80.2%、65.7%、44.8%、23.1%及10.8%.随病期趋晚,生存率逐步降低,且各期间差异显著,说明国际胃癌TNM分期法能较好地体现分期与预后理应具备的一致性.若将全组分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则近期组(1984~1987年)5年生存率为41.4%.既往组(1958~1983年)为32.6%.分析还显示5年生存率的提高主要为早、中期病例相对增多所致, 说明早期诊治是提高胃癌生存率的关键.近期组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已达61.2%.比较不同根治切除范围(D_1、D_2及D_3术)对各期胃癌的疗效,提示应根据癌肿的部位、分期及生物学特性来制定每一胃癌病例的具体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胃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和十二指肠残端破裂的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胃切除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是吻合口瘘和十二指肠残端破裂。据近年来各学者的报告,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食道-空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约为7.2%~12.3%,并受肿瘤位置、大小、切除范围、患者全身营养状态和手术医师经验等因素影响。如未  相似文献   
8.
小鼠胃癌MAGE3抗原H-2K~k限制性抗原肽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小鼠胃癌MAGE3抗原H 2Kk 限制性的抗原肽进行了筛选。用CTL表位预测的基序法对易与H 2Kk 结合的多肽序列进行了预测并人工合成了 4个多肽。在体外检测了各多肽刺激H 2Kk 型小鼠T细胞增殖和分泌IFN γ的能力 ,同时测定了各多肽诱导出的CTL对小鼠前胃癌细胞株MFC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显示 ,抗原肽MAGE31 3 0 1 3 7可有效地刺激特异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泌细胞因子IFN γ ,其诱导出的CTL细胞对MFC细胞也有较高的杀伤活性。这些实验结果证实抗原肽MAGE31 3 0 1 3 7可以作为多肽疫苗来对表达MAGE3抗原的H 2Kk 型小鼠胃癌进行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I型受体 (TβRⅠ)与胆囊癌细胞增殖的关系,并探讨TβRⅠ在胆囊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5例原发性胆囊癌,10例胆囊腺瘤及10例慢性胆囊炎进行TβRⅠ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两种基因蛋白的检测.结果:胆囊癌中 TβRⅠ阳性率为34.29%,显著低于胆囊腺瘤、胆囊炎(阳性率均为70%)(P<0.05),伴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者 TβRⅠ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转移者(P<0.05),Nevin分期与TβRⅠ强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r=-0.3986,P=0.0177).胆囊癌TβRⅠ表达水平与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 LI)呈负相关(r=-0.4024,P=0.0166).TβRⅠ表达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及性别、年龄无关.结论:胆囊癌TβRⅠ表达减少,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转移; TβRⅠ的低表达而导致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负性生长调控作用的逃逸,可能是胆囊癌变过程中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polo-like kinasel (PLK1) expression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tissue and its clinico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gastric carcinoma. Methods PLK1 expression in 60 cancer tissu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noncancerous tissues from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as measured by both 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 and western blot assay, lmmunohistochemistry was used to detect PLK1 protein expression in eighty-nine paraffin-embedded samples. Results The PLK1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 in the 60 fresh cancer tissu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ncancerous tissues ( P 〈 0. 0001, P = 0. 031 respectively). In paraffin-embedded samples, apart from its increased expression level, PLK1 was found to be in both cytoplasm and nucleus, double-site location only occurred in poor-differentiated cancer, PLKI expression intensity was associated with tumor dif- ferentiation ( P = 0. 03), invasion ( P = 0. 032 ), TNM stage ( P = 0. 019) , ki67 expression ( P = 0. 011 ). The patients with negative PLK1 expression had better survival rate than that with positive PLK1 expression ( P =0. 0292 ). Conclusion PLK1 may have clinicopathological value in tumor diagnosis, and may become another new biomarker and therapeutic target for gastric ca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