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和氧自由基在脑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检测9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CT组)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LPA的浓度情况,并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45例)、对照组(45例)比较.结果:血清中SOD的浓度,CT组(治疗前)低于TIA组和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阿卡波糖、地特胰岛素联用对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和IR的改善作用.方法 2型糖尿病患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为30例.对照组采用阿卡波糖片+普通胰岛素方案治疗,治疗组采用阿卡波糖+地特胰岛素方案治疗.结果 治疗前,两组FBS、FINS、HOMA-IR、HOMA-β大致相当P>0.05).治疗12周后,两组HOMA-IR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12周后,两组HOMA-β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但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组平均血糖达标时间为(6.85±1.52)d,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为(9.84±1.70)d,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5);12周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次数,治疗组为(0.30±0.08)次,对照组为(1.25±0.14)次,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阿卡波糖片+普通胰岛素方案比较,采用阿卡波糖+地特胰岛素联用方案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更短,血糖控制更加平稳也更加理想,对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和胰岛素抵抗现象改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除常规治疗外,治疗组予以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予以复方丹参注射液。观察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评分、巴氏指数(BI)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CSS评分、BI评分、MDA、SOD含量基本一致(均P〉0.05)。1个疗程后,CSS评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O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通过调节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循环中MDA、SOD的浓度,从而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能机制和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一般治疗,治疗组加用通心络胶囊,4粒/次,3次/日,6周为一个疗程。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浆ET-1、IL-6、TNF-α含量基本一致(均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ET-1、IL-6、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均P0.01);但治疗组的降低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CSS评分、BI评分基本一致(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CSS评分下降、BI评分升高均较对照组更明显(均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ET-1、IL-6、TNF-α含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安全可靠,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细胞自噬相关因子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为完善其病理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5例,按照颈动脉斑块分级分为三组:Ⅰ级21例、Ⅱ级35例、Ⅲ级29例,并以33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抽取空腹肘静脉血,采用WB法测定自噬相关因子LC3-Ⅱ/LC3-Ⅰ与Beclin-1的蛋白表达量,采用ELISA法测定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水平.结果 对照组、Ⅰ级斑块、Ⅱ级斑块、Ⅲ级斑块的LC3-Ⅱ/LC3-Ⅰ、Beclin1表达和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依次升高(P<0.05);经Pearson分析,LC3-Ⅱ/LC3-Ⅰ表达与IL-1β、IL-6和TNF-α水平之间,Beclin1表达与IL-1β、IL-6和TNF-α水平之间均呈线性正相关(P<0.05);经秩相关分析,颈动脉斑块分级与LC3-Ⅱ/LC3-Ⅰ、IL-1β、IL-6、TNF-α之间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细胞自噬能够通过与炎性反应的相互作用影响斑块稳定性,可能为其病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及APN的影响。方法将80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确诊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口服降血糖基础上,替米沙坦组给予替米沙坦片治疗;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片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10周后血压均达到140/90mmHg以下,治疗10周后两组SBP、DBP比较,无黟著性差异(P〉0.05o治疗前两组FBS、Fins、HOMA—IR、APN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0周后,替米沙坦组HOMA—IR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APN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采用替米沙坦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提高患者血循环中APN含量,对减少患者远期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益,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细胞因子、皮质醇(Cortisol)与ACVD患者应激性并发症的相关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观察应激状态下ACVD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ortisol的含量情况,并和无应激反应ACVD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SOD含量,应激反应组低于无应激反应组(P〈0.05),无应激反应组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MDA、IL-6、TNF-α和Cortisol含量,应激反应组都高于无应激反应组(均P〈0.05),无应激反应组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结论:氧自由基、IL-6、TNF-α、Cortisol共同参与了ACVD应激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临床可以通过监测外周静脉血中SOD、MDA、IL-6、TNF-α和Cortisol的含量作为预测ACVD应激性并发症的指标,同时亦可将其作为临床干预效果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